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2016-11-22郑亚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品德与社会小学

郑亚平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对于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性因素,它具有多重教学优势,比如契合课程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活跃教学氛围等。当然,教学生活化在生活资源、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性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不足之处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化

所谓课堂教学生化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1]。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有着多重优势,当然由于教师的操作误差,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从此出发,概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探讨

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有着多重优势,因而也就极具教学实践意义。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将教学生活化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操作上的偏差,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生活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表现在生活内容的狭隘上,也表现在教学方式的单一上[2]。

(一)生活场景狭隘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场景,使之更为形象、直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自身的丰富性使得生活场景在引入时也必须具备丰富性,这样才能起到对应的作用。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环节中,却存在着生活场景狭隘性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生活场景在选择使,缺乏必要的广度,没有从小学生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的丰富性入手,选择最为合适的生活场景,从而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第二、生活场景在选择时,缺乏必要的深度,很多教师将教学生活化等同于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表象,既没有通过细节塑造去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内涵,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从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一般。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推行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内容的开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却存在着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首先,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总体单一性,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交流讨论或学生角色扮演的初级阶段,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在长期使用的情形下,教学成果会不可避免的降低,甚至有沦为形式主义的风险;其次,不少教师虽然教学方式较为多元,但不懂的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最为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从而造成了教学方式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效果。

二、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三种策略来针对性地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生活化运用。

(一)广泛运用生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它最终也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类教学资源,对于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摆脱那种生活场景狭隘的现象,从广度与深度两个角度来利用生活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首先,就广度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各种社会场景,尤其是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社会场景,比如在五年级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中可以引入轨道交通、高铁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新闻中经常见到的交通工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就精度而言,教师要注重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使教学生活化不至于沦为一种生活表象的构建,从而失去其教育学生的功用。

(二)创新运用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单一、老套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做好针对性地整改,不断创新教学生活化的运用方式。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场景构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采用交流讨论乃至场景模拟或辩论等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生活化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就比较适合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式,而《我来做个小导游》则适合于场景模拟,让学生在ppt面前模拟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安全伴我行》则适合于情景模拟。

(三)注重生活实践

实践既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式,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在需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利用自身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场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要求学生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应用出来,比如在《当冲突发生后》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让几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来处理冲突,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各类型的社会活动之中,并且在各种活动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应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而言有着非常丰厚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生活化在运用中仍然存留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生活中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出发,从生活资源的引用、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注重生活实践等三个角度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志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03):168-169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品德与社会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