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突破加速度难点的学习
2018-06-21武兴峰张蒙蔡波
武兴峰 张蒙 蔡波
摘要: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运动学的难点,容易和速度、速度变化量混淆,通过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加速度概念,降低学习难度,走出学习加速度的误区。
关键词:微课;加速度;高中物理
微课一般也被称作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微视频,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和学习内容或学习难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仅仅是指其時间、架构和形式是微型的,是去除了“废话”的课程。所以,微课其实是一门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终端,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式教育和教学资源。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微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在教育领域,微课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中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有力途径,从根本上讲,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教师教学的改革以及学生学习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可以有效的突破物理学科中难点的学习,下面以“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微课突破加速度难点的学习。
一、巧用微课,创设情境,引入加速度概念
初中物理以直观形象化教学为主,而高中物理大量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学生容易理解物体运动了多少路程、位移、速度多大这些物理量,但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或者叫速度变化率)缺少感性认识。另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高,而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涉及到与加速度有关的问题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在加速度这节课中,可以通过微课展示一组F1赛车,摩托车,飞机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三者运动的情况变化。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所谓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一定是飞机一路领先,其次赛车,而摩托车总是落在最后。而事实呢?通过观察视频发现在刚开始,摩托车是领先的,赛车其次,而飞机落在最后,直到经过一段时间后,飞机赛车才渐渐超越摩托,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开始觉得好奇了,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尽管飞机速度最大,但在不同时段速度变化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无法用速度这个概念准确表示,所以很自然的,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加速度。
二、巧用微课,突破加速度学习的误区
学生在学习“加速度”时,经常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一定大;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一定大;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且为负值,物体做直线运动,则该物体一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等等。
针对学生的问题,制作微课,在课堂展开讨论,突破疑难点。通过微课中的视频讲解: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喷气式飞机以很大速度在匀速飞行时,其加速度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由可知,如果大,但也很大,不一定大。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仅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若物体的速度方向也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则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增大)。当物体做直线运动,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且为负值,则该物体一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巧用微课,突破课后复习无老师指导的困境
高中学生普遍感觉物理的学习难度较大,而老师在平时上课,也往住有这样的体会,总想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又可以突破重难点,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发费了不少精力教得累,而学生呢?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经过40分钟的课堂,会出现精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帮助学生突破加速度的重难点?巧用微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以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学习,重复再现。以加速度的学习为例,针对学生学习加速度碰到的重难点的问题而设计的微课,可利用它进行课后的有效补充让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对重难点的实破。
微课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地点和方式丰富多彩,而且相较于以往传统教学的全局式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于对重点、难点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然来临。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和资源,通过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0):61-65.
[2]林崇德.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3]黄磊,王琦. 浅谈微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3-26.
【基金课题: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CJYC18061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武兴峰(1981.4)男,汉族,河南孟州人,中学一级教师 , 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