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2018-06-21张卉罗明霞
张卉 罗明霞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语文学科有必要基于学科内外进行横向上与纵向上的主题式整合。通过对当今社会“国学热”的深入思考,总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角度都有必要在中小学大力弘扬。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主题式整合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导致当代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理解、审美鉴赏、传承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树立起更多的文化自信。政府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以“国学热”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再度兴盛。
一、主题式课程整合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状。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加强教学与儿童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校进行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2010年颁布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对课程整合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同时,新课程改革就课程结构方面指出要完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与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主题式课程整合是小学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以主题为核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统整融合的一个过程。
二、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整合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见,语文课程注重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既具有教育性又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此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互融合的文件。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一次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基础教育[]。由发布的众多文件可知,国家近些年来对传统文化提升了更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并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主题式课程整合有效实践的现实呼唤
近年来,小学开展的课程整合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业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困境。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科更有必要基于学科内外进行横向上与纵向上的主题式整合。
当今时代下,国家进行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弘扬,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从微观教育价值而言,主要表现在其对于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所独具的“生命化”价值。4总结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有以下几点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题式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的课程设计导向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与生理发展特点。在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为主,重视课堂中间接经验和活动中直接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优势发展,进而有助于优化语文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推动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推进
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能够为学生的母语学习和实践建构良好的内部、外部大环境,搭建实践与运用的舞台,使学生不仅从课堂中、教科书中学习中华文化传统,还能从不同学科中,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受到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熏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组织学生更有效地投入母语学习,有力地彰显语文课程的价值,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三)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化发展
与常规的语文课堂不同,学生在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学到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中,在体验式、拓展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持久的、稳定的,正因为我们有了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才形成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课题:本文系2017年度《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整合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JK 17044)】
【作者简介:张卉( 1995.3—)女,籍贯:河南安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罗明霞( 1972.11—)女,籍贯:安徽合肥,职称: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