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痤疮的选穴规律研究

2018-06-21吴英楠白美娇王雅清张洲于希军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曲池合谷腧穴

吴英楠,白美娇,王雅清,张洲,于希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 010050)

痤疮是临床常见皮肤科疾病,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毁容性[1]。痤疮是由机体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度、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因素有关[2-3]。有学者将痤疮的病因总结为外感风热、血热瘀滞、饮酒生热、体虚感邪 4个方面[4]。针刺治疗疮、痈、疔的疗效显著,通过针刺经穴进行适量的刺激,调整并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借以协调脏腑,濡养面部皮肤,达到治病美容的目的[5]。近年来针刺在治疗痤疮上有独特优势,广为患者接受,故作针刺治疗痤疮的文献整理,希望能为针刺治疗痤疮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计算机检索为检索方法,选择“高级检索”选项;以“文献”为查询领域,检索主题词为“痤疮”或者“粉刺”并且“针灸”或者“针刺”,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范围为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22日。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以针灸或针刺方法治疗痤疮的中文文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观察和学术论文。②发表于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22日时间范围内的文献。③针灸疗法中包括干预措施点刺放血法和刺络拔罐法。④文献明确给予一组针灸主穴处方。⑤患者有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诊断、疗效评价标准均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

1.3 文献剔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文献综述或会议论文、个案报道或者名老中医经验文献。②干预措施为温针、耳针、腹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火针等疗法。③痤疮合并其他疾病的文献,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痤疮疾病。④治疗某一中医证型痤疮的文献,如“针灸调体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研究”。⑤治疗方案记录不完整文献。⑥属一稿多投的文献。

1.4 筛选流程

初筛: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计算机检索到的所有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仔细阅读,初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二次筛选:对初筛入选的每一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重点审查文献的类型、文章中有无明确的疾病名称、刺激方法、器具选择及方法、操作方法、穴位及治疗效果。

1.5 数据规范化

针灸穴位名称以《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6]为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在CNKI中全部筛选结果为560篇,对符合标准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对最后纳入腧穴进行提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出现频次、所属部位等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应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详见图1。

图1 筛选流程图

2 结果

2.1 腧穴频次分析

如表1所示,在文献中共统计出54个穴位,共用穴频数为680次。按照出现频数降序排列前15穴,出现次数为528次,出现频率为77.65%。

表1 腧穴频次前15位

2.2 经脉选用频次分析

如表2所示,统计得出使用频数最高为手阳明大肠经。前3位经络的腧穴使用频次共计417次,总频次的61.32%,用穴共25个,占经穴个数的46.30%。

表2 腧穴-经络频次表

2.3 腧穴所在部位频次分析

如表3所示,针刺治疗痤疮主要选穴部位为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两部位的腧穴使用频次为537次,频率为78.97%,故与临床针灸治疗痤疮选用远近配穴法相符。

表3 腧穴所在部位频次

2.4 特定穴运用分析

如表4所示,针刺治疗痤疮的特定穴主要为五腧穴,其次为原穴和背俞穴。前 3位特定穴使用频率为80.36%。

2.5 聚类分析结果

选用SSPS17.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前15名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冰状图和树状图。

冰状图可以得出 4个有效群,太冲-阳白、颧髎-内庭-血海、三阴交-肺俞-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树状图可得出有 2个有效聚类群,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三阴交。

表4 特定穴位运用分析

图2 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高频穴位讨论

合谷穴为手阳明经腧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经面部、口唇及鼻,与手阳明经筋结于颊、鼻旁、额部。《针灸大成》:“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可用于头面五官诸多疾病的治疗。杨素音等[7]筛选50例皮损主要集中在面部的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和外关组,每组25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针刺合谷穴和外关穴,针刺治疗前后使用红外摄像仪观察患者,并经过配套处理器观察其面部红外线图像及面部皮肤温度。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合谷穴组患者面部皮损温度均较首次温度低,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针刺合谷穴使寻常型痤疮患者的皮损炎症减轻。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用循经配穴法取其与合谷搭配以清泻阳明热之意。曲池还是皮肤病瘾疹、湿疹、痤疮的特定穴,有清热止痒作用。

大椎穴为督脉腧穴,为全身退热要穴之一,泻之可清热镇静、通督解痉[8]。需要指出的是,大椎穴在痤疮治疗中多使用刺络拔罐放血法,总结其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深部为脊髓,针灸过深易造成高位截瘫,过浅达不到治疗效果;第二,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在针孔处拔上火罐,通过刺络和负压产生的机械刺激,加速毒素、废物的清除与排泄,具有泻热解毒、通瘀化滞、调和气血等作用[9]。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入为合”,指本穴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选取足三里穴可以调畅脏腑阴阳,体健使邪外出。

通过穴位的主治进行整合分析,得出两类穴组。一是多具有清实热的功效,合谷、曲池、大椎;二是以局部治疗为主的穴位,颧髎、阳白、四白。

3.2 穴位所在经络分析

治疗痤疮的高频穴多位于多气多血之经——手足阳明经。从经络学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过头面部,故取之。中医学认为,人体皮肤是内在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外在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乎肌肤的色泽、充盈度弹性。诸多研究表明阳明经经头面部,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对面部荣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条美容经脉[10-16]。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使用率占本经的87.85%。背俞穴刺络放血能泄热解毒,清肺调营,显著改善青春期座疮临床症状[17]。

3.3 腧穴所属部位分析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研究证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在痤疮治疗中使用较为频繁。徐珊珊选取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远近结合组30例和近端选穴组30例,远近结合组针刺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和面部太阳、下关、颊车、颧髎、印堂、阳白、承浆穴,配合局部皮损部位围刺和大椎穴放血,有效率为96.67%。近端选穴组针刺太阳、下关、颊车、颧髎穴,配合皮损围刺,有效率为90.00%。证明近端结合四肢远端针刺治疗痤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近端针刺[18]。

3.4 特定穴运用分析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定名称、特殊作用,疗效确切、运用广泛的腧穴,如募穴、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主要部位[19]。本文中五腧穴、原穴及背俞穴的应用最广,五腧穴中合穴使用率占五腧穴的74.49%,《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腧穴具有数量多、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合治六腑”,合穴具有调脏腑、益精气的作用,凡是脏腑不和出现的病症,合穴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0]。原穴是与脏腑原气有着密切关系,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也。”中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与肺、脾、胃脏腑相关,故选取对应原穴以治疗。针灸背俞穴可以调节五脏的功能,可达血气畅达、阴阳平衡、调和营卫之良效, 最终促使五脏的精气充盈[21-23]。也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加拔罐放血,可以泻相应脏腑之邪热,有活血化瘀解毒之功效[24]。

3.5 聚类分析

冰状图和树状图的聚类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均为针灸治疗痤疮的高频次腧穴,冰状图可以得出 4个有效群,曲池-合谷运用本经配穴法,取清泄阳明经热之意;三阴交-肺俞-足三里-大椎运用表里配穴法,主调节人体阴阳;颧髎-内庭-血海用远近配穴法,活血清热;太冲-阳白运用表里经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疏肝行气。树状图可得出有 2个有效聚类群,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三阴交。与冰状图有效群相符。

3.6 不足与展望

数据挖掘可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相契,在验证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在海量的文献中发掘新知,通过数据挖掘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模式[25]。但就目前治疗痤疮的文献来说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纳入文献试验设计不恰当,有些研究不设立对照组;二是数据库只纳入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其余有关辨证分型选穴的文献有待整理分析[26-27];三是纳入数据时排除了很多特殊针灸方法,还需整理分析[28-29];四是研究样本量尚不足够,10年间的总文献数量较少,大多数为低样本数据[30]。现代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需更多高质量文献对结果加以论证。对于针灸治疗痤疮的研究,需更加注重试验研究的标准化和科学性。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2] 丁纪望,纪军,徐佳.近10年痤疮的针灸临床治疗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92-595.

[3] 马英,项蕾红.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目标的新认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66-69.

[4] 莫秋红,王升旭.针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21(22):79-81.

[5] 赵俊茹,胡冬裴.痤疮病因及外治法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9):1021-1023.

[6]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7] 杨素音,许金森,潘晓华,等.多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口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4):67-68,2.

[8] 于恒,李月.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54-56.

[9] 胡波,郭长青,谷世喆.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2):90-92.

[10] 刘淑梅,师彬.针刺治疗痤疮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2):1-3.

[11] 王俊权.面部皮肤损美疾病的针灸临床证据回顾与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24.

[12] 申斌,于川,徐寅平.徐寅平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痤疮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34-35.

[13] 孙妍蜻,李祥林,杨岩.浅论寻常型痤疮与阳明经络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91):120,122.

[14] 魏玮,刘宁.七白散隔姜灸背俞穴治疗黄褐斑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6):45-46.

[15] 王悦,张娟,陈廷,等.针刺用补水泻火法治疗痤疮[J].光明中医,2015,30(12):2614-2615.

[16] 李春华,徐大钊,苑鸿雯,等.经穴及时机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9):78-81.

[17]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31.

[18] 徐珊珊,殷麟,孙亦农.针刺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0):105-106.

[19] 吴焕淦,姚伟,周恩华,等.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7,27(1):59-62.

[20] 刘芳芳.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痤疮取穴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38.

[21] 许慧艳,戴莉莉,韩首章.针灸治疗不同病理表现湿疹8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76-1077.

[22] 袁旭.浅析锋钩针挑刺背腧穴与痤疮预后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4,29(5):911-912.

[23] 廖厚秀.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5):488-490,545.

[24] 李伟,朱东来,李光辉,等.刺络放血联合自拟方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1):73-75.

[25] 李皙子,任玉兰,孙天晓,等.数据挖掘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5,10(4):499-502.

[26] 王同庆,杨晓颖.自拟祛痤汤配合针灸治疗湿热内蕴型痤疮101例[J].环球中医药,2015,8(5):600-601.

[27] 李丽璇.放血结合针刺治疗肺胃积热型痤疮30例[J].光明中医,2016,31(11):1617-1618.

[28] 姜敏,姜琨,曾宪玉,等.火针配合药物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082-1084.

[29] 刘继洪,陈月娥,宋少英,等.多功能火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55-557.

[30] 孙其斌,窦莉莉,刘兴科.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J].中医研究,2014,27(8):60-61.

猜你喜欢

曲池合谷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小穴位 大健康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