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下微血管密度在胃早期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2018-06-15张丽虹吴明迪姚旖旎万雪晶张喜晶
张丽虹 吴明迪 姚旖旎 万雪晶 刘 红 张喜晶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6)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起源于胃黏膜上皮。该病与高盐饮食、吸烟、饮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基因表达等因素有关。胃癌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呕吐及消瘦等,但80%的胃癌患者早期可无症状[1]。早期胃癌、胃癌前状态及上皮内瘤变的发现对于胃癌患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将上述统称为胃早期胃肿瘤性病变。近年来,内镜技术对于胃肿瘤的诊断日益精确,本研究分析了100例疑似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下的影像学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研究对象为100例胃镜检查存在胃部可疑性浅表肿瘤性病变患者,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3±7.6)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胃镜检查禁忌。
1.2 方法:检查前禁食12 h,禁饮6 h。取西甲硅油8 mL、碳酸氢钠1 g、链霉蛋白酶2.0×104U溶入40 ℃左右的温水50 mL后口服,并口服利多卡因胶浆。30 min后行胃镜检查,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颜色及局部硬度。然后切换至窄带成像模式。其中色泽强调为1,结构强调为B8。观察并记录病灶、周边黏膜表面结构、微腺管结构、微血管结构。血管和表面结构分型阳性者为不规则表面腺管与病灶边界存在分界线、或不规则黏膜微血管病灶边界存在分界线。微血管密度测定采用比值法,即将正常黏膜微血管密度设定为1,取病灶黏膜血管密度与正常黏膜微血管密度比值作为观察值。该值>1.2为微腺管密度增加,结果阳性。所有患者均经胃镜下取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病灶切除术后送病理组织活检,并以此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AS8.2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血管和表面结构分型、膜微血管密度及二者联合诊断的准确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以最终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100例患者中肿瘤性病变46例,其中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0例,黏膜下癌4例,黏膜内癌2例;非肿瘤性病变54例。肿瘤性病变中不规则的黏膜微血管、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分界线、黏膜微血管密度增加案例数均高于非肿瘤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血管与表面结构分型的诊断准确率为85%,微血管密度增加的诊断准确率为64%,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均高于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9.5、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特点比较[n(%)]
表2 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
3 讨 论
早期胃内镜为普通白光内镜,但其清晰度有限,辨识度低,故以胃小凹形态作为诊断依据,分为点状、短小棒状、树枝或条纹状、斑片或网格状及绒毛状5个类型[2],在此基础上辨别良性肿瘤与非良性肿瘤病变。放大内镜则使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及微腺管形态变化作为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依据成为可能。但单纯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病变微细结构显示仍不能令人满意[3]。色素内镜则是通过染色增强辨识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性并不高。窄带成像是通过降低光线散射原理,并滤过无价值中间色,使得图像更加清晰、血管更加明显[4]。在食管浅表肿瘤性病变中,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的敏感性高于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5]。但窄带成像在某些良性病变如局限性胃炎改变和肠化病变中正确率不高,其原因为局部萎缩性胃炎出现血管纹理紊乱和表面细微结构缺失,而边界线又不明显[6]。以往学者总结出胃肿瘤性病变的主要特征是微血管及腺管形态不规则[7],对微血管密度报道不多,本研究中单纯微血管密度增加在胃肿瘤性病变中的发生率高于非肿瘤性病变,但其敏感度76.1%,特异度只有53.7%,单一指标诊断价值并不高。本研究在传统血管和表面结构分型判断为诊断依据的基础上,添加微血管密度增加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5%,敏感度95.7%,特异度94.4%,二者联合优越性显著。这一结果与王芳军等[8]报道相近。
综上所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下获得的微血管密度定性评估可作为血管与表面结构分型评估办法的补充内容,显著提高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
[2] 牛昊书,陈海华,伏亦伟,等.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0):1192-1195.
[3] 于航,杨爱明,陆星华,等.四种增强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诊断价值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7):421-426.
[4] 黄慧峰,彭玄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食管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探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91-94.
[5] 王芳军,刘鹏飞,赵可,等.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在食管浅表性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J].胃肠病学,2016,21(10):597-601.
[6] 闫红林,管蕾,吕文浩,等.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病变的定性诊断意义[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9):609-612.
[7] 庄坤,宋瑛,楚有良,等.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ME)诊断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265-266.
[8] 王芳军,赵可,汪娟,等.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下微腺管密度对124例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6):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