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2018-06-11张振华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各种形式的太极拳课程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种种共性现象。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认为既要充分尊重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属性又要从现代体育科学和教育学中汲取营养,提出了推动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加强太极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强调太极拳的完整性和教学示范的说服力;增强教学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校 太极拳课程 教学改革 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73-02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的高校体育中,无论是作为公共体育课程还是体育专业课程,无论是作为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还是专业选修课程,多种形式的太极拳课程在各地高校都有普遍的开展。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形式的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偏于柔和安静的太极拳不感兴趣,上课缺少积极性;将太极拳等同于老弱群体保健运动的认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否定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轻视太极拳的文化属性;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效果差等等。
要改善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效果,既要充分尊重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属性又要从现代体育科学和教育学中汲取营养,从深入挖掘太极拳本身的内涵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努力,解决好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 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进一步指导实践的发展。太极拳号称“文化拳”、“哲学拳”,其理论遗产丰厚深邃。但是理论的重要性往往并不体现在理论本身,而是体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理论本身高度发展,但是失去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理论的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最终会走向衰落和消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在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要有上述的清醒认识和危机感。
一方面,太极拳的理论教学必不可少,太极拳的理论不仅负载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太极拳运动的独特面貌是由此产生和决定的,学好太极拳的理论可以确定学习的正确方向,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正如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家陈鑫所说“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1]。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孤立的理论教学价值有限,必须紧紧的结合实践来进行才能实现其意义。现实中的太极拳课程教学常常在课程开始部分进行理论教学,且容易无限拔高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则进行单纯性的肢体动作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认为太极拳的理论和套路动作没有关系,甚至实践与理论有很大的落差,从而使学生认为太极拳夸张附会,故弄玄虚。
因此,太极拳课程的理论应紧密结合实践开展,采取多种方式将两者穿插相融。例如太极拳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四两拨千斤”等等高妙理论如果不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就不能说明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落实在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上就不能说明其可行性,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对于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1.2 强调太极拳的内涵完整性和教学的说服力
太极拳运动与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而且这种不同是根于哲学观念深层差异的,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太极拳就不能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做好太极拳的教学工作[2]。因此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太极拳,在太极拳课程中力争较为全面的介绍太极拳。
从太极拳的功能属性来看,太极拳具有健身、技击、艺术三个基本功能,三者互相关联[3]。而一般的太极拳课程教学只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着眼,而且这种健身功能的开发也主要从肢体运动层面加以强调,与一般运动项目没有明显区别,并不深入。至于太极拳的技击和艺术表现功能则大多在教学中付诸阙如了,或者虽有也只是在肤浅的层面上进行的。
从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来看,太极拳包括功法、套路、推手、散手等内容,在其应敌变化中也有发法、打法、拿法和摔法等技法。为了在课程中将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加以体现,必须在这些内容中有所选取和体现。而太极拳的艺术性是以太极拳的技击性为基础的,是攻防兼备,轻灵而又沉着的艺术性。太极拳的艺术性既需要教师亲身展现,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
太极拳技击功能和艺术功能的体现程度都决定于自于课堂上教师示范的质量,这事实上对太极拳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赋予太极拳教师的历史使命,责任不可谓不大。例如,关于一度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太极拳技击功能,如果太极拳教师不能有所体现并使学生得到体验的话,则学生很可能会更加怀疑乃至否定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及相关的理论内容。
1.3 提升教学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
太极拳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安排需要更多回到太极拳本身的练习传统寻找依据,这是由太极拳的历史所形成的太极拳内涵的重要方面,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应该放宽眼界,积极从现代体育科学和教育学中去吸收先进成果,寻求能够提升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结合点。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对太极拳的技术体系从整体上做分解专项训练、循环训练等练习方式的优化和重新设计,可以显著的提高练习效果。例如,可以吸取田金龙教授提炼创造的“三摇三摆”训练方式,或者可以依据其创编思想总结新的练习方式。
教学的程序上应遵循传统太极拳练习“功法-套路-推手”的基本程式,并使三者紧密衔接,融为一体。课程中的热身运动可以从健身气功、瑜伽、拉伸运动、太极拳等不同运动中吸取素材,内容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只要使学生达到或接近“筋骨伸展,安静放松”的状态,能够顺利进入太极拳的学习即可。在太极拳功法学习部分,应适当介绍和学习太极拳的静功,加深学生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套路学习应结合介绍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进行,但是对太极拳技击功能的介绍不应局限于招式动作本身,而应该增加劲法展示和讲解的环节,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和对抗,以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独特的技击功能。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练习基础之后,设立关于太极拳运动特点的教学专题对每一特点单独加以强化,例如“动作的圆弧”、“太极拳的用意”等专题。
2 结语
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只是从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不同侧重点加以论述,彼此并不是孤立不相关的。例如只有教师对太极拳的完整掌握才能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教学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问题;太极拳教学方法和程序的安排也要结合太极拳理论教学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等等。
总之,高校太极拳课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又是在现代社会科学背景下普遍开展的,需要教师在继承研究、广收博取的基础上解决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不断推进太极拳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陈笑菲.太极拳中和合学思想渗透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 张振华,王维.简论太极拳拳理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武术,2007(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