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视域的高校公体太极拳教学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8-06-11周文源
周文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微课逐渐成为我国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重点。研究基于微课视域,从教与学两个层面总结出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要注重从意识上培养对太极拳的重视程度、横向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练习趣味性、合理安排进度,制作配套微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等对策,为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朝科技化、信息化方向融合的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助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 问题成因 对策 公体课 微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01-02
自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的实施,微课成逐渐成为我国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也是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体育“文化形象”,一直以来深受我国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偏爱,被设为全国医学院校的体育必修课程。然而,太极拳运动在高校广泛开展的同时,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心理抵触、学习效果差等问题也在太极拳教学中频现,致使我国太极拳运动的传承与推广变得艰难、缓慢。
本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公体太极拳班级266名学生和41名公体太极拳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基于微课视域,从教和学的层面对目前高校公体太极拳教学问题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公体太极拳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资料,在助力于体育学科朝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融合的同时,推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相关概念界定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点(重点或难点)设计而成的,以短小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同时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微型在线课件。其主要特点是视频化、学习资源碎片化、时间短(5~8min)、主题明确简洁、资源容量较小、传播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等。从教学设计角度看,微课是有助于教师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新型网络化课件设计方式。
2 微课视域下高校公体太极拳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2.1 教的层面
2.1.1 教师专业方向不一,重视程度不够,演练水平各异
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来自不同专业,其中武术教师数量所占比例很少,贵州医科大学41位公体太极拳任课教师中,仅3位教师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專业,约占总教师人数的7.3%,高校中非武术专业教师获取太极拳技能的途径多为学生期间的武术课练习、上网自学或找其余练习水平较好的教师临时教授等,其中能长时间坚持练习的教师微乎其微,可见其重视程度一般,最终导致同一高校的教师演练水平参差不齐,风格各异。而教师的太极拳演练展现出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会从视觉感受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教师的演练缺乏美感,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2.1.2 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内容缺乏趣味性
以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为例,在每周仅1~2节课的公体课上,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在课程开展前期就安排向学生灌输太极拳的套路招式动作,忽略了学生接触新事物时所需要的适应期和太极拳练功先练桩的练习拳理。此外,高校的公体太极拳教学都是按照固定的套路招式练习,大部分教师由于非专业的原因,太极拳教学是照搬照抄地教授动作招式,并没能将太极拳练习内容拓展到医学、生活、哲学等更宽的领域,无法让学生领悟到太极拳的内涵所在,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2.1.3 动作教授过于重形缺意
公体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要求规范动作规格原本无可厚非,但教师容易出现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的练习外形,而忽视了教授学生进行太极拳练习时的意识引导,仅要求学生跟着模仿教师动作,让练习变成了毫无目的的肢体动作学习,不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太极拳本身上,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太极拳练习时带来的享受,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开始应付了事,有些为得到学分而认真学习的学生,学期结束后也就没有了任何想继续学习的想法。
2.1.4 忽略对学生更深层次的重要性认知引导
说到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性,大部分人会立刻联想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而相对于动作柔和缓慢、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项目而言,处于精力充沛时期的大学生对刺激、快速、对抗的运动项目更为青睐,因此,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这一重要性对大学生而言有着太多的可替代产品。在更高层次上,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太极拳练习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许多高校公体课教师心中并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更别说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意识到太极拳练习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更高层次、无可替代的使命的重要性。
2.2 学的层面
2.2.1 虽渴学却无所从
由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77.4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想自己或复习太极拳动作的想法”,其中选择“经常有”和“偶尔有”的学生分别为12.03%和39.1%。在“想复习但又不太清楚动作时”,18.8%的学生选择了放弃练习,一半以上的人都选择“在网上查视频资料”和“找同学帮忙相互看、纠正”,仅13.59%的学生选择向教师寻求帮助。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错综复杂,“网上太极拳教学有太多的版本,每个人教的都不一样”,导致学生十分迷惑不知该何从选择。
2.2.2 课程时间有限,课后无专业指导辅助巩固
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变异性以及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等特点,在每周2小节的课堂上,学生很难将教学内容完全消化吸收,往往需要在课余时间主动复习方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太极课程所学内容,跟上教学进度。但面对太极拳课程每周1~2节课的课时,学生表示,上完其他课程回到宿舍后或是哪天突然想起来要复习时,发现课上教师教授的动作就已经记不清了,身边也没有能够清楚记得的人,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实现课上与课下的衔接。
2.2.3 大班上课,视觉角度差异影响练习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班级人数多达40~50人,甚至更多,而同一教师演练,站队边缘处的学生初学动作时会因视觉角度差異在大脑中形成错误的动作印象,从而影响练习效果。
2.2.4 太极拳动作配合复杂,令学生产生望而止步的心理
手脚自然协调配合的运用,是太极拳练习的精髓所在,学生开始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时,会抱怨动作太难、太多、太长、变化太大跟不上等,在前段动作基础没有得到巩固的基础上又开始学习新的“难度”动作,这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练习的成就感,反会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太极拳产生望而却步的抵触心理。
3 对策
3.1 组织教前培训,规范公体教师授课技能水平
由于专业性质的差异,教师间的教学动作示范及教学要点解说存在差异,提升非专业教师的太极拳水平有利于规范太极拳动作要领的传授,提高教学效果,被调查的学生表示“不同的老师教的动作有差异”“希望能统一”,以便于课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3.2 注重从意识上培养对太极拳的重视程度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除了教师自身要有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感,还需培养学生从意识认知到太极拳的不可替代性,将太极拳练习由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基础作用,提升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激发和运用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更高层次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
3.3 横向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练习趣味性
太极拳教学除了动作的教授与练习,还可以结合攻防、科学研究、武侠小说、生活、人生哲学等不同方面进行拓展,比如: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带领学生体会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气沉丹田”,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简单的太极拳理——用意不用力等,缓解因练习动作缓慢、重复而带来的枯燥和注意力分散等情况,调动学生持续练习的动力与兴趣。
3.4 合理安排进度,制作配套微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
微课已成为时下流行的教学课件设计方式和学习资源,其短小精悍、资源学习碎片化等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间上的灵活性。学校根据太极拳课程时长,适当增加太极拳基础动作练习课时或删减太极拳套路动作数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制定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以微课为桥梁,让学生既可以有明确的学习参照资源,近距离观看教学细节,又能在课后的碎片化时间中得到专业的辅助指导,以巩固学习内容,随时实现课上课后教学内容学习的无缝衔接。
3.5 编创通俗易懂的拳谱,便于初期练习记忆
拳谱的作用是记录套路连续动作,反映拳种的练功方法和要点,但老拳谱大都深晦难懂,现在使用拳谱练习套路的人非常少,更不用说高校公体课的学生,因此,在能清楚表达套路动作和动作要点的前提下,将动作口令精简化,编撰出通俗易懂的新型太极拳“拳谱”,便于学生初期练习记忆。
4 结语
要解决目前高校公体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意识上做出改变,还需要学会与时俱进,多方面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为太极拳教学服务,而太极拳教学微课资源的制作与推广,不仅有利于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与教研方式,搭建太极拳传统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桥梁,使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按时选择学习,成为学生在传统太极拳课堂学习之余的一个重要补充资源,为推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赵国栋,王冰一,刘京鲁.微课在高校之应用:从概念到制作技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3):175-187.
[2] 王伟伟.多维度下探析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以会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6):427.
[3] 杜宾.太极拳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化措施探析[J].亚太教育,2016(4):123.
[4] 徐楠楠.微课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