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8-05-29何艺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何艺

【摘要】本文介紹预学案的内涵与应用价值、预学案的设计原则与特征、预学案在创设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预学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56-02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各个学科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预学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被运用于语文课堂,为传统语文课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让学生产生了语文学习兴趣。

一、预学案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预学案简单地说就是预备性学案,是对一门科目知识的汇集、整理与总结,是一种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积极学习的方案式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自行预习、自主完成,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预学案进行课前学习,有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大概掌握了一个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而为探究案的运用打好基础。探究案主要包含了较重要的知识点、知识项目,是一个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步完成,这就是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师生共同探究增进了师生的交流,能够促使学生更为高效、准确地发现问题,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能够很好地把握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核心,从而充分、高效地吸收核心知识,为内化案的学习打好基础。内化案则是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总结与概括,要求学生经历了一轮的学习后能够再次回顾、总结、反馈所学知识,更加牢固夯实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预学案是探究案和内化案能否顺利实施的“排头兵”。

二、预学案的设计原则与特征

预学案主要是为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因此,预学案的设计要本着学生能够接受、能够高效学习的原则。预学案是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等来编制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创造性地附上探究小游戏、活动等,将复杂、生涩、单调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终形成一个包括知识点、习题训练、游戏活动在内的学习方案,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辅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一个合理的预学案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一)清楚、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为预学探究提供指导,使得学生在预习、预学中有方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具体的目标通常要参照某一科目的目标、学情等来设置,而且要清晰、明确、具体,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有针对性、有效的学习指导

预学案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考预学案能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并能够借助预学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与探究,体现出预学案的运用价值;同时,要确保预学案具有可利用价值,能够被有效地执行、运用,发挥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预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自主朗读预学,把握思想情感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语言学科的学习少不了朗读、朗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诵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教师设计预学案时要鼓励学生课前自主朗读,让学生完成自行阅读课文的任务。如可在预习案中列出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等,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生字、生词的填写。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完成预习案来初步扫除阅读障碍,并熟悉和掌握新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正确地朗读,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

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案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把握好文章主旨,因而在自主朗读后基本上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基本上能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和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这就说明学生在预习案的指导下掌握了文章大意,并完成了预习案中的基础知识学习。

当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思想内涵时,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学习方向,就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赏析课文。

(二)设好预学问题,厘清文章思路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架构思路,有完整的行文结构,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厘清文章结构,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与赏析课文。因此,在预学案设计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思路、主体脉络。为了体现问题的合理性,教师不妨借助教材课后的习题来设计预学问题。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参考课本后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设计预学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既要从文章的结构、整体布局等方面出发,又要瞄准细节,从局部细微环节入手,从而体现预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让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又能从细微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通读全文你们收获了什么道理?3.“落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其写作流程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等,从而更加轻松、高效地学习课文。

(三)鼓励预学质疑,提出有效问题

语文学习同样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利用预学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体会,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实现语文的高效教学。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主要写了聪明的乌鸦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喝到水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动手做一做,从而体会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并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学生自行预习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将石头放在瓶子里让水升高的方法,要想喝到水还有什么方法呢?”“为什么乌鸦会想到用石头把水位升高呢?”“乌鸦刚开始没有喝到水,最后用小石子喝到水了。假如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学生能提出类似的问题说明他们在自主预习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可见,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搜索预学资料,扩充知识容量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文本资料,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文本资料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对文章的理解也才能更深刻。这一项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资料的方式获取未知信息、收获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主要讲述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而自己却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的事件,表现了他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罗丹是一名伟大、著名的雕塑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来查询关于罗丹的生平事迹,并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分享,促使学生通过分享逐步丰富关于罗丹的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五)课前预学写作,考查综合能力

预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应该体现在写作方面。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功底的一种有效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利用预学这一机会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展开创作,如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等,以达到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并以同样的题目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对此,学生积极完成,写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作文。如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天天休假、吃零食、去游乐园玩等,还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天天学习、看书,汲取知识……学生的作文折射出其独特的追求。

总而言之,将预学案运用于语文教学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使预习收到理想的效果。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