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堂课》带来的启迪

2018-05-29庞荣飞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堂课笔者文本

庞荣飞

“跳出教育看教育”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视角来打量我们每天都在行进之中的学校教育,不断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我们的教育土壤,成就我们百年树人的宏图大略。

但是,当我们试图用这种“全视野”的眼光透视我们的课堂和教育时,往往不免失望。作为一名老教研员——一个时常进入课堂听课的“课堂观察农夫”,笔者看到的多是千篇一律的应试教学设计,以及大体雷同的我说你听、我念你记的灌输模式。在课改开展得不错的学校,也能看到几节新颖的展示课,但当你随机进入课堂,那又是另外一番样子。这些现象引发笔者深思,我们能否找到一根撬动教学创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魔棍”,让一成不变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直到看到一档由浙江卫视播出的文化公益节目《同一堂课》,笔者才豁然开朗。

《同一堂课》找来多位当代知名学者、作家或演员,请他们化身为临时的“代课老师”,在两岸三地不同特质的小学,为孩子上不同的语文课。演员濮存昕选择云南坝美小学,给该校三年级的孩子上《草船借箭》。但他不是按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套路去教,而是用了三天时间让孩子进入角色去拍戏,引导孩子感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体会诸葛亮的风度与智谋,以及周瑜输了之后“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恨,教给孩子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作家麦家选择浙江富阳的一所农村小学,给该校五年级的孩子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在黄公望的故居里和孩子团团圍坐,告诉孩子每个人其实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活的故乡,一个是自己的童年,童趣很重要,不要把它丢失。作家张大春选择山东济南的一所小学,教该校二年级的孩子读李白的《夜宿山寺》。在解读这首诗时,他送给孩子一个班规——“特立合群”,告诉他们,人既要独立有个性,又要融通合群。主持人孟非选择台湾一所小学,给该校六年级的孩子上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登金陵凤凰台》,他告诉孩子,李白一生都在行走,他爱玩,“朋友圈”人多,他的诗之所以那么好,就是因为他有大格局,见更多的人,走更多的路。作家刘震云给福建初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上鲁迅的《社戏》时,特别担心总是老师在讲,孩子背着手在听。他对孩子说,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书是印刷品,另一本书是我们的生活,课本这本书是从生活里来的。他强调,课堂上一定不能只听不说,因为这样会慢慢失去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

因为篇幅原因,笔者不能一一列举这些老师的上课方式和互动过程,但这些“代课老师”的课确实给笔者很大的启迪。

首先,授课教师要深入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文本的内容,在孩子与文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孩子通过自主阅读、教师的点拨和同学的讨论,走进文本深处,进而理解文本的内涵,懂得文本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就要用好教师自身的资源,把教师的强项发挥到极致,教,其实是智慧的引导,而非强硬的拉扯。

其次,要努力打破语文课堂上单一固定的应试教学模式,从单一的寻找“标准答案”的桎梏中突围出来。正如刘震云所说,上课方法其实是思维方式问题,如果总是“对答案”,不互动,不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就会把孩子们教“傻”,教“蠢”,教得毫无灵气。所以,必须引导孩子通过生活体验理解文本。

最后,必须强调教育教学的主旨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获取所谓的高分,而是从人文情怀、思想抱负和知识建构上帮助孩子成人成才。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宗旨,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一堂课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