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引趣
2018-05-27黄玉清
黄玉清
摘要:课堂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效的途径。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丝丝入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饱满动人的情感激荡,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情趣;设疑;幽默;艺术感染
语文这一学科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按理说学生应该是喜欢学习的,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却不喜欢学习语文,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那么,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曾做过比较广泛的调查,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情趣。没有情趣!这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了。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采取层层深入的疑问导向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一句名言:“真理和疑问互为滋养,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推到绝顶。”是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丝丝入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寻根问底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愉快地学习。
在教学《故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设疑导学的: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可设计三个台阶式的问题: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③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进行层层深入的疑问导向,能激发使学生觅幽探胜的追求和兴趣,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和喜悦,学生十分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二、进行饱满动人的情感激荡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和“趣”是紧密联系着的,人对任何事物,只有动了“情”,才能产生“趣”,而有了“趣”,便会更有“情”,二者相辅相成。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饱满动人的情感激荡,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上课时,我们要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把亲切的微笑展示给学生,向学生传递热情、喜爱的信息。检查提问时,对那些回答问题又快又准的学生,我们要热情地分享他们的成就感,动情地说一些如“你真棒!”之类的话,以使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则应采取耐心启发和热情引导的态度,一旦发现“亮点”,就不失时机地加以赞赏,让他们感到欣慰,看到希望,敢于“奋然而前行”。所谓“动人之情莫过于情”,如此以“情”激“情”,如此激情引趣,教学效果自然是好的,我的教学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点。
再者,我们也可以做到以“文”激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诗歌、散文本为情所铸;小说、戏剧中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叙述,环境的描写,也处处有人情。而即使是说明、议论性的文章,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也在回荡。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学生带进那“情”的世界,那么学生便会为“情“所动而兴趣随生,从而更投入更主动地学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朗读课文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是“情”的载体,作者情注于文,读者情现于声,自然而然地,读者就会与作者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又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孜孜以求的欲望。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就很注重抓好朗读这个环节,收到很好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出师表》的时候,我对学生说:“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陆游称赞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其感人之深,于此可见。那么,这篇表文到底有什么感动人情之处呢?作者的感情又缘何而生呢?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情的,抒情的作用又在哪里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吧,因为朗读课文是我们与作者沟通的最好方式。”之后,我便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只见学生越读越激昂,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了这样的“情”,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自然是兴致勃勃的了。
三、融进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
我们的中学生正值“恰同学少年”,他们好奇心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融进课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我在课堂上融进了音乐艺术。具体的做法是:课前我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让他们作好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首先为学生播放这首词的MTV(可视音乐),只见学生沉醉于可视音乐的画面之中。之后,我又播放这首词的配乐朗读,学生听完之后,我只是稍作点拨,学生便理解了词意,把握了词的主旨,领会了词的情感,真是事半功倍。
除了把音乐艺术融进课堂外,我还将其他的艺术形式融进了课堂。例如教《南京大屠杀》一文时,我融进了电影艺术;教《周庄水韵》一课时,我融进了绘画艺术。事实证明,无论融进哪一种艺术形式,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随之愉快地学习,自豪地收获。这样一来,师生都高兴,真是乐也融融。
四、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说一些幽默风趣的话,以闪现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魅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就一定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往往是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或是根据学生的某些学习表现,随机说一些幽默风趣的话,从而在一种趣味非常浓厚的气氛中,与学生交流知识、思想和看法。
例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在解读了“君子固穷”这句话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做‘固穷的‘君子吗?”“不能!”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跟着便一齐大笑了起来。“那你们有什么理想呢?”我问道。“做百万富翁!”有一个学生非常响亮地回答。“对!做百万富翁!”许多同学也大声地回应,引得全班同学都大笑了起来。这时我故意缓慢而又富有力度并且充满感叹地说:“哦,好极了!你们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哪!我們这里,可真是卧虎藏龙啊!好!我预祝你们心想事成!不过,你们可要记住:一、‘苟富贵,毋相忘!;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学好本领,才有希望!”在我说这番话的过程中,学生笑得前仰后翻,教室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氛,接下来的课便上得得心应手了。
如此之例,不一而足。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能适时、适当地说一些幽默、风趣的话,就能唤发学生的笑声,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都说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我想,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多发散思维,多想出能够“激情引趣”的好办法,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喜欢学习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