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18-05-23杨文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教学途径

杨文仁

[摘要]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新指向。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代表了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6702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已被`许多历史教师认同并积极践行,有学者甚至认为“史料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史料教学的价值指向,聚焦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目”[1],代表了“历史教学”转向“历史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可以推动人类对历史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以透过复杂的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2]唯物史观的系统化时间虽然较晚,但它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一直潜伏存在,因此无论是现行教材的文本,还是古代文字史料的内容,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理论,坚持史料教学能让抽象的史观理论变得具体鲜活。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概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这段话其实蕴含着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理论观点。这样的史料引入和材料挖掘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

然规律,培养唯物史观意识。

二、史料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不同于文学重审美、哲学重思辨、数学重逻辑,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时空二维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客观、全面的理解。史料不仅具有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它本身就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史料教学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建构时空体系,丰满历史认知。如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引入《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一段史料:“董仲舒说:‘今(武帝初年)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史料的显性信息可引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武帝初年,认识当时“百家殊方、不知所守”的思想状况,能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完善“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构建相对完整的时空体系,进而催生出对“独尊儒术”的理性认知和影响分析。

三、史料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要研究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透过史料认识历史,就需要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收集、整理和解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由此可见,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辨识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辨识、整理、分析,进而掌握史料的搜集途径和鉴别方法,认识史料的多种类型及其不同功能,区分材料中的客观表述与主观认识,为论证问题或观点提供可靠依据。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当前网络上纷传的一张难辨真伪的八路军“借条”,抛出了“你认为这张借条是真还是假,该如何辨识?”的问题,引导学生辩驳讨论。学生提出了诸如鉴别纸张、墨迹、印章,查阅档案、字体,走访当地群众及健在当事人等多种办法。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若此借条为真,那么说明什么问题?”这样的实证研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证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证能力。

四、史料教学有助于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托,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而历史认识的发展及深化,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教学。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时可引入《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中的一段史料:“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段史料不仅营造出了具体真实的历史场景,引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而且便于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进而催生出对“战争”的合理解释及其对美苏关系的正确解读。同时史料教学能使学生自然认识到“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叙述,对同样的历史叙述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解读”,为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提供范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史料教学有助于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任何文字史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價值判断和人文情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纽带,是全面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史料教学对“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增进社会理解、汲取历史智慧、反思现实发展”[3]具有重要意义。如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中关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史料解读,学生能直观地获得“中华文明是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中国是亚洲文明的交流中心”等丰富的历史认知,从而生发民族自豪感,催生社会责任感。因此,史料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从文化的瀚海中,去筛选、挖掘那些蕴含哲思的史料,引领学生在史料学习中感悟生命、滋养灵魂、生发启迪、服务人生。

总之,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是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了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其价值取向迎合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坚持史料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推动“历史教学”更好地向“历史教育”迈进。

[注释]

[1]谢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浅议史料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

[2]孙淑松.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浅探[J].中国教师,2017(2).

[3]贲新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的史料教学优化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3).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史料教学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