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实践思考

2018-05-14贺蕾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课课课练动作

贺蕾

对于身体素质“课课练”(以下简称“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一线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体育教师也做了各自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针对“课课练”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体能的发展,而且应根据教材特点,将其融合于技术学习之中,或安排在技术教学前后以发展专项体能或作为补偿性练习等,有效地服务于教材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健身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从而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一、基于不同需求设计“课课练”发展体能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时期。因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体能发展,并将“课课练”作为体能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发展性“课课练”。任何体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相关体能作为支持,只有体能达到一定的储备量,才能帮助技术动作顺利地完成。而根据掌握一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来设计相应的“课课练”,则能够实现体能和技术同步发展,笔者将其称为发展性“课课练”。如,在《肩肘倒立》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课课练”内容。练习一:平板支撑30s/组,完成3组;练习二:仰卧起坐30个/组,完成3组,两个练习交替进行。通过这两个“课课练”的练习,能够发展腰腹力量,并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2.追加性“课课练”。体能对小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有些项目的学习中,当体能无法满足运动技术需求时,虽然相应部位的肌肉群已经运动了较长时间,但为了增强该肌肉群的力量,可以针对该肌肉群设计追加性“课课练”,但是运动量需要合理控制。如,在三年级《双手前抛实心球》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腰腹、手臂、手腕、手指力量较差,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无法体会到甩臂、拨指等动作,甚至出现蹬地收腹不协调,还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持球不稳等现象。因此,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增加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追加性的“课课练”。练习方法主要有:仰卧起坐、两头起、静力性俯撑、俯卧撑及双手持球上举、前举、侧举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如此,通过追加性的“课课练”,能够有效发展相应体育技术所需要的体能,从而促进技术的快速形成,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补偿性“课课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时受项目牵制,只能锻炼到上肢或者下肢,这时就可以通过补偿性“课课练”来调节,实现上下肢的全面发展。如,在《原地正面投掷垒球》一课的教学中,整节课以投掷比高、投掷比远、投掷比准进行,都以上肢活动为主。对此,在基本部分的最后就可以安排一个“十字跳”的“课课练”,让学生进行3min的“十字跳”。补偿性“课课练”除了能促使上下肢协调发展之外,还能对整节课的运动量进行弥补,特别是技巧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快速跑等补偿性“课课练”内容学练来提升练习强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课的结构设计“课课练”补偿技(体)能

教材内容的落实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课练”应服务于教材内容并融合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是要在发展体能的同时兼顾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提升运动能力。

1.立足技能学练,在准备活动中设计“课课练”。在准备活动中,笔者将为动作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进行的“课课练”称为铺垫性“课课练”,在其设计过程中,应立足教学技术,根据动作技术的运动轨迹,寻找有助于动作技术形成的练习点。如,在《侧手翻》一课的教学中,专门性准备活动中就可以设计一个支持移动的“课课练”。练习方法:人成俯撑状态,腿、臀、腰、肩成一条直线,双手直臂支撑在垫子上,双脚前脚掌撑地。练习时,以双脚支撑点为圆心,双手在直臂支撑状态下依次向垫子的两边来回移动8个8拍。在该“课课练”中,能让学生有效体验直臂支撑,为后期的技术学习做好有效铺垫。同时,在练习中也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支撑能力、腰腹力量。

2.紧扣教学技术,在基本部分中设计“课课练”。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笔者将为了促进主教材学习和掌握而设计的“课课练”称为辅助性“课课练”,其既是主教材的一部分,又以“课课练”的形式呈现,对技术动作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教学重难点,寻找具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练习方式,将其设计为“课课练”内容,从而既发展体能又提升技能。如,在《前滚翻》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分析,该技术的重点是学会团身滚动。因此,在基本部分的学习中就可以创设以团身滚动为主的辅助性“课课练”。练习方法一:垫上仰卧团身滚动10次/组,完成3组;练习方法二:和教师或周围的小伙伴比一比谁先完成垫上仰卧团身滚动10次,各比试3次;练习方法三:垫上仰卧团身滚动5次后向前滚成蹲撑,完成10次。通过团身滚动的“课课练”,能让学生有效感知团身滚动的方法,建立本体感觉,特别是练习方法1~3的使用,基本让学生完成了前滚翻的后半个动作,又发展了滚翻能力和腰腹肌力量,从而达到辅助技术教学的效果。

3.结合教学技术,在结束部分前设计“课课练”。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学中使用的“课课练”,它介于基本部分教学与结束部分教学之间,对动作技术教学具有延伸和拓展的作用,笔者称其为拓展性“课课练”。在设计拓展性“课课练”时,需要挖掘教材的功能与价值,然后结合该教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拓展。如,《分腿腾越山羊》这一教材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支撑跳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因此,在《分腿腾越山羊》一课的教學中,在课的最后就可以安排立卧撑、收腹跳、旋转跳等内容作为“课课练”。通过立卧撑、收腹跳、旋转跳等内容的练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空间平衡能力、支撑提臀能力等,从而为“分腿腾越山羊”动作技术的继续学习奠定相应的体能基础。

此外,笔者认为,“课课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而应该由课堂学练向课外练习延伸,即让学生懂得知识原理和健身的方法,在课后能够自主参与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如,在《仰卧起坐》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由于腰腹力量薄弱,影响了仰卧起坐的动作质量完成,此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仰卧起坐仅仅是检测和发展腰腹力量一种手段、一种练习方法而已,发展学生腰腹力量的练习方法还有许多,这些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也可以用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健身锻炼方法。对此,可以把诸多发展腰腹肌力量的“练习方法”作为“课课练”的内容供学生进行学练,这样既能够发展学生的专项能力,同时又能够提高“仰卧起坐”的教学质量。通过此类落实知识与能力的“课课练”,可以使学生理解练习方法的原理,懂得练习方法的健身性,这些知识与健身技能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总之,在设计“课课练”时,内容的安排上应将发展体能和动作技术学习相结合,且做到练习内容的常做常新;“课课练”负荷的大小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避免学生过度疲劳;“课课练”的形式应该追求多样化和趣味化;“课课练”的器材应该做到简便化。只有这样,“课课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莫豪庆.“多、快、好、省”促进体育技能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12(12):33-34.

猜你喜欢

课课课课练动作
下一个动作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画动作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