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田径训练的分析及启示
2018-05-14刘斌
刘斌
一、对田径的投入程度
犹他大学展示的学校体育发展情况,相比国内现状,其橄榄球、篮球、棒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开展程度令人震惊。这样的现状不仅在于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在于社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认可度。具体体现在类似的运动联盟组织的各种比赛,均能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另外,其运动竞赛的水平、赛事观看的人数、场内外整体的氛围完全不亚于专业队所呈现出的景象。美国学校体育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基础训练设施和条件。从田径场的塑胶和草皮,体能训练房的器械数量和质量,到专业的教练和理疗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再到运动员餐厅的膳食营养搭配,其專业化程度和明确的分工,无疑体现出运动员训练条件的优越性,同时也是训练效果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体育运动硬件设施的条件。
二、训练理念
1.训练计划的差异。犹他大学教练组根据全年的比赛情况将年度训练计划分成若干个周期,各周期围绕全年设定的比赛场次开展训练。训练周期中进行的阶段性测评,只包括阶段性力量测评,而没有阶段性的专项测试。在他们看来,只要将各周期的目标完成,运动成绩自然能够得到提升,继而年度目标也能够实现。各阶段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团队共同制订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会基于训练课中教练员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观察,对训练情况做出总结和反馈,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在接下来的课时和周训练计划过程中进行调训。
我国同样以周期训练为主,但由于设定阶段性的目标成绩,导致为了确保实现阶段性的专项成绩目标,经常在训练过程中穿插针对训练,使得周期训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继而训练的效果也就得不到保证。虽然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常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周期训练受到影响,导致比赛结果离既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同于专业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因此,训练计划的制订成为在学生运动员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
教练员应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灵活地交叉运用多学科知识体系指导运动员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运动员也需更新理念,不应该是简单地听从指导、执行训练,而应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训练内容。
2.训练课强度、负荷、密度安排差异。训练课安排的强度、负荷、密度与国内同等水平运动员训练课的安排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他们的训练课安排的强度较小、负荷较大、课的密度较大(以下简称“小大大”)。无论田径场的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或者力量训练,“小大大”的训练理念贯穿整个过程。他们的运动员,有氧训练基础扎实。这种中低强度、高密度的训练结果就是训练负荷较大,但是从运动员的整体训练表现来看,似乎强度和负荷都恰到好处,运动员表现出来的状态也较好,未出现运动疲劳等迹象,训练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在高强度或中强度的间歇训练过程中,他们对间歇时间把控得较为精确,训练过程中每名运动员的手腕上都会带1只运动手环准确记录间歇时间。
相比他们的训练,我国有氧训练比重较小,有氧能力较差。在这个情况下采用高强度、低密度、长时间的训练方法显然不可取。从肌肉组织的角度来说,由于训练强度大,肌肉间的摩擦力随之增大,会出现肌肉僵硬和能量内耗严重等现象,导致运动员容易出现疲劳,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而继续采用高强度训练,就会出现过度疲劳现象,从而引发伤病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在有氧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经常性进行大强度训练,损耗最严重的是心脏,易出现心力衰竭,更甚者可能引发心肌炎。
不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运动员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有氧能力作为运动基础,这在实际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避免伤病频繁出现的有力保障。
3.力量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力量训练是犹他大学田径训练队的训练重点,运动员们在课上能够以标准的姿势进行各种力量训练,具体体现在对训练器材的使用和身体形态的保持。训练内容主要包括2部分:全面身体力量训练、一般和专项力量训练。
全面身体力量训练指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稳定性等力量训练,一般和专项力量训练即为普通的力量训练和针对性专项力量训练。他们认为只有加强了全面身体力量训练,一般和专项力量的利用率才会高,否则消耗会非常大。在练习过程中,较为注重练习质量,多采用轻重量多次数的练习,以避免竞争性的最大力量负荷的练习保护自己,并且每个训练周期中力量练习的侧重点也不同。力量训练主要特点:练习内容针对肌肉具体部位较精准,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不同的练习对同一块肌肉的不同部位进行刺激,从而避免了单一刺激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单块肌肉整体力量的挖掘和募集;核心力量训练更注重核心稳定性力量,从而使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的利用率更高。
国内高校力量练习通常在力量房进行,包括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在周训练计划中,会有1~2次的力量训练,但是针对性不够,采用通用方法进行普遍练习。而对于普遍提到的“核心力量”练习,实际练习的重视程度和理念的认识程度不相符,虽然一度强调,但实际上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而且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有一种长期干扰训练的错误理念——“上力量”,无形地在训练过程中使很多运动员出现损伤。
4.准备活动的差异。准备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激活”这个环节。“激活”主要针对运动员的内脏器官。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即,进行800m跑或4个100m跑加4个100m走的小组合。原理为:骨骼肌是由运动神经支配,动员相对较快,而内脏器官是由植物性神经支配,动员相对较慢,通过一些形式让后者“被激活”,达到与前者的运动节奏一致,可避免或减轻因内脏器官跟不上运动器官的要求而产生的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和动作失调等不适应症状。“激活”环节进行后再开展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将内脏器官考虑在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激活,让其与运动器官、运动节奏一致,这个出发点必然是合理的。对此,对当地运动员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对该类准备活动的看法,回答较为一致:准备活动之后身体感觉到舒服,心理上有运动的欲望,训练起来得心应手。从沟通结果来看,这种准备活动的效果是明显的,达到了之前预计的目的。
我国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多为跑步,以及相应部位的伸展和灵活性活动,以达到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降低肌肉黏滞性等效果,预防肌肉拉伤和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
三、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观摩犹他大学田径课的过程中,每节课体现出井井有条的课堂表现不是为观摩课刻意准备。这不禁让人反思,他们是如何做到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如此互信和融洽的?运动队管理是教练员的必修课,管理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自己带领的运动员拥有较强的执行力,这与提高运动成绩密不可分。运动员对教练员的信任和尊重是建立在教练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能够正确地制订训练目标和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组织运动员按计划实现目标,最终体现在提高运动成绩上。
“学生多,教练少”是我国学校体育训练队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教练员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地制订训练计划,执行差异教学等内容,更加无法顾及每名学生的心理活动,这就限制了训练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心理的发展。
四、各体育学科的配合
学科间的紧密配合为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往在训练过程中实际接触的是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以及技术动作等方面内容的训练,理论上的协作学科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方面,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运用得较少,或者说很难扎实地运用在日常训练中。学习了美国犹他大学的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心理学等课程,虽然与我国的理论层面基本一致,但缺少实际应用。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学习,那么掌握的知识就可以转化为技能。而为了学习理论而去学习理论,那么最终真的只是理论。
另外,国内教练员也包揽了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及比赛、伤病预防、营养、管理等,这样对教练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降低了教练员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和专注度。如,力量训练,部分教练员在这一方面没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和合理的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而这一过程中的因变量众多,作为教练员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专业人才开展不同分工的工作,服务于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