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2018-05-14刘真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共产党宣言

刘真金

摘要:《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源,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宣言》中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重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当今积极探索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人民主体;三重基础;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6-0048-0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阶级剥削、压迫和奴役,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革命目标而撰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宣言》提出的紧迫而又重要的目标。《宣言》中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革命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著作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积极探索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一、《宣言》中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具体内容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严重背离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受剥削、压迫和奴役的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源,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含有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宣扬“自由、民主、人权”,宣称人民处于主体地位,但这些标榜对无产阶级而言只是虚幻的花朵。《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1]45“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30实质上,“资本具有独立性、個性”,其实也就是资本的人格化一一资本家处于主体地位,而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则处于受“屈辱”的地位。《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严重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形态。

其一,人民在经济上受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些社会财富却愈来愈被极少数资产阶级占有。《宣言》指出,一方面,“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里。”[1]36另一方面,“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1]88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绝大部分人被迫沦落为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化。

其二,人民在政治上受压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亦取得相应的进展。《宣言》指出,“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33资产阶级独占政治统治,所以无产阶级毫无政治权利,在社会生活中深受压迫和奴役。因此,《宣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可鄙、可恨和可恶的专制制度。

其三,人民在文化上受束缚。《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51因此,资产阶级必然通过教育来束缚和奴化人民群众,以便为其增值资本服务。由于人民受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宣言》第三章对反动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宣言》揭露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封建贵族、小资产阶级、反动的小市民的利益,它们是反动的,同时也是空想的。接着批判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指出它只是为了服务于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现状。最后分析和批判了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它尽管是为了无产阶级利益,但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源

人类社会自产生私有制以来,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同时也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私有制的实质就是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特权,私有制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渊薮。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宣言》明确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45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写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1]48。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剥削和奴役,已达到了极限程度。

马克思早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针对资本主义思想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财产)看成是天然合理和永恒的,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并且两者相互作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即资本处于主体地位,其实也就是只有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的少数人,才具有主体地位。相反,失去生产资料支配权的多数人不得不受少数人的控制和支配,不得不接受一种非人的存在:贫困、落后、奴隶般的生活。就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1]9。所以,《宣言》从理论上批判私有制,在实践上要求消灭私有制。

根据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的贯穿《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私有制是剥削社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私有观念的寄生体。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经济上丧失了主体地位,他们也就必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丧失主体地位。所以,《宣言》在结尾强调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如何。”[1]66因此,人民群众要走向独立性和自主活动,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基本要求。消灭了私有制,就抽掉了剥削社会的根基,就铲除了私有观念的土壤,就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

《宣言》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现象和根源的基础上,还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主体地位进行了探索。

首先,组建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型政党,在实践中能够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理论上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宣言》对此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指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强领导核心,无产阶级只有组建无产阶级政党并坚持它的领导,才能不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其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政治主体地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宣言》明确提出的政治要求。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包括资产阶级都不会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1]66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政治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保障。

再次,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人民经济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源。《宣言》认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才会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归人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掌握生产资料,也是人民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最后,树立共产主义意识,实现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宣言》第三章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目的就是要把人民从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和毒害中解脱出来,以树立真正的共产主义意识。共产主义既然要消灭私有制,也就必然要求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進行否定和消灭,因为它是为私有制服务的。共产主义意识是为公有制服务的,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基础。树立共产主义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人民文化主体地位。

二、《宣言》中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三重理论基础

《宣言》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体现了批判性与构建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宣言》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重理论基础。

(一)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恩格斯在序言中多次指出构成《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包括社会结构观(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原理;二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观,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任何统治阶级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三是历史唯物主义解放观,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得首先实现人类解放,历史已经达到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从而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这样一个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和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阶级观则说明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现象,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途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历史唯物主义解放观的实质就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问题。《宣言》之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宣言》的思想准备,《宣言》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最集中地表述和实际地运用。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序言中多次强调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二)政治经济学基础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高理论成果的《资本论》清晰地展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经济范畴是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是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2]而《宣言》已包含这一逻辑体系框架的雏形。

《宣言》在第一章末尾总结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4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占统治地位,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深受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是资本的奴隶和资本家谋利的工具。在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则是两大阶级对立的直接表现。由于无产阶级“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随着资产阶级“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终有一天,无产阶级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43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虽然《宣言》没有使用“剩余价值”的表述,但已明确指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宣言》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88工人的生活资料是由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的,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找到了经济学上的依据。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什么?《宣言》对此做了简洁而又深刻的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53确立这一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作了艰辛探索。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作了阐述,把共产主义看作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看作是“历史之谜的解答”。[3]120恩格斯在《宣言》的前身《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指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3]373恩格斯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作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本质特征。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设立的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实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宣言》发表至今,人民主体地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仍然没有实现,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黑夜站立”运动等就是明证。因此,我们最迫切而紧要的目标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它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现实途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与《宣言》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宣言》提出的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是《宣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三、《宣言》中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分析和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主体地位的诉求和构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关照的,体现了作者对人民主体地位问题的真知灼见。梳理和总结《宣言》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对于我们当今坚持和提高人民主体地位,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现阶段,主张私有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社会制度的亦大有人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也大量流行,影响人民主体地位的因素还不能马上消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科学理解和运用《宣言》中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经济主体地位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否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决定了能否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能否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社会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且不平衡,所以还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私有制在内的其它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决不是要搞私有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将来消灭私有制,更好地实现和提高人民主体地位奠定物质基础。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提高人民政治主体地位

《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强调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这启示我们:不断提高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提高人民政治主体地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不断提高人民文化主体地位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这启示我们:当今要坚持和提高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历史运动发展规律,而且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实、展望未来的根本原则和立场。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批判当今一些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目的是要否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宪政民主的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则是要否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才能明辨各种错误思潮的实质和目的,才能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基础并不断提高人民文化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辉龙.《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思想[J].经济学家,2013 (11):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共产党宣言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