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秦皇岛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研究

2018-05-14刘宗明张洪亮

工业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剪纸艺术艺术特征

刘宗明 张洪亮

摘要:基于秦皇岛民间剪纸艺术研究,探析姜艳华女士剪纸装裱画艺术特征,通过简述剪纸装裱画装裱过程,归纳剪纸装裱画新、奇、特等特点,总结其剪纸工具、手法、题材等创新,阐明剪纸装裱对剪纸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对剪纸行业发展的推动性,以及对类似传统文化产业的指导性。

关键词:剪纸艺术;艺术特征;作品特点;装裱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2-0104-02

河北秦皇岛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秦皇岛地域文化的融合体,剪纸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和和美美的莲花、代表长青挺拔的松柏、象征富贵多福的鲤鱼,也出现标志秦皇岛地域文化的长城、山海、孟姜女庙等元素。相对于剪纸艺术中窗花纹饰等剪纸造型,各地的剪纸艺术区别不大,但在人物与风景剪纸题材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皇岛剪纸是秦皇岛民俗文化的产物,它浓缩了秦皇岛剪纸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真实记录着秦皇岛的地区特性、地区心理、思维方式、风土人情及秦皇岛艺术家的心灵轨迹,同时也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深入了解河北秦皇岛民间剪纸,探究秦皇岛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在普查泰皇岛民间剪纸基础上,选择了最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秦皇岛女性剪纸艺人姜艳华女士的剪纸装裱画为研究对象。

1 姜艳华女士剪纸装裱画解析

姜艳华,女,字吴月,号巧女。自幼学习祖传剪纸艺术,是家族单色剪纸艺术第四代传承人,现为中国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上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中华巧女”,2000年发明剪纸裱花工艺,并获国家专利。通过20来年探索和实践,姜艳华渐渐形成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姜老师突破传统剪纸艺术的束缚,开创剪纸装裱这一新兴技法。在中国传统剪纸图案基础上,江老师作品融入秦皇岛人文景观,刻画秦皇岛的地区特色,展示秦皇岛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姜老师作品依托剪纸装裱专利,突破剪纸作品百剪不断的特点,将连体组合的剪纸形式,转换成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装裱。

如图1所示作品《天下第一关》,姜艳华女士于2010年创作,曾获“环渤海文化论坛”金奖,并被马来西亚总理所收藏。秦皇岛山海关是长城起点,也被称作天下第一关。作品以书法、主城、居民房屋三部分组成,城楼为主体,向下細致刻画关内房屋风格,与当地居民生活。房屋与城楼成中心对称排列,街上商贩与行人往来不觉。作品上方是明代书法家萧显为第一关做的叙词,以镂刻手法进行表现。作品长约三米,宽约一米,可称宏幅巨制,依靠剪纸装裱技术,作品可结合书法与景物为一体,也可实现反复展示与收藏等功能。

2 姜艳华女士剪纸装裱画艺术特征

剪纸装裱画是传统剪纸艺术与装裱技术相融合与创新的艺术,是传统手工艺人心灵手巧的产物。剪纸装裱画不仅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继承,更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创新,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姜艳华的剪纸装裱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与其剪纸作品造型、结构布局是密不可分的。

2.1 以形喻意、由意生相的造型

姜艳华剪纸作品造型大多源于生活,是姜老师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并通过实践对大自然不断总结的产物。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其寓意也各不相同,除较为抽象的几何纹样外,大多在生活中都是可以找到原型。如姜老师作品《寓意多福》作品利用鸳鸯、荷花、牡丹、蝴蝶、金鱼等造型,拼接组成一个福字,且福字内部也可组成一副精美的图案,造型与造型之间链接自然,惟妙惟肖,牡丹、鸳鸯、金鱼等造型亦是寓意吉祥多福。内外结合,使作品做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姜老师的作品不但是“似形喻意”同时也是“由意生相”。

2.2 作品构图结构严密,主次分明

姜艳华剪纸艺术创作遵循着形式美法则,构图严密、主次分明。从姜艳华历来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其作品主体与陪衬物通过合理构图形成一个整体,且主体占据绝对的中心位置,陪衬物体有序的排列在主体周围,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图案,这种构图形式,在突出主体的绝对位置时,也使主体与陪衬协调统一。

2.3 作品刀工细腻,刻画精细

姜艳华剪纸作品第三个艺术特点是对物体的刻画极为精细。对于剪纸艺术,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使用剪刀来剪裁,可姜老师的作品之所以会做到极为精细,是因为剪刀与刻刀并用。如图2作品《老龙头》,老龙头为秦皇岛经典旅游景点,秦始皇求仙入海所在之处。图中城墙、树木、礁石以及船只的处理相当细腻,剪刀负责轮廓,刻刀负责作品的升华。作品粗中有细,较其他的剪纸作品高出几个档次。

3 具有专利保护的剪纸装裱工艺流程

剪纸装裱工艺流程中,首先,对纸张进行处理。用一只羊毛板刷,蘸上秘制胶水,均匀的涂抹于纸张背面,待胶水风干,与纸张粘合在一起;其次,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好合乎剪裁规律(①具有普遍剪纸艺术风格;②构图合理,突出主题)的剪纸图案。将白纸与处理好的被剪纸张(8-10张)装订在一起,白纸居上,红纸居下,置于刻板上等待剪裁。刻板由姜艳华改良,将原有的皮革制刻板改良成由面粉、蜂蜡等材料制作的刻板(已申请专利),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纸张;再次,灵活运用钢制刻刀与剪刀,在装订好的被剪纸张上进行剪裁。最后是装裱,装裱分手工装裱(小幅)与机械装裱、手工辅助(大幅)两种。在处理小幅剪纸装裱时,分为3步:(1)首先选好托纸,即托剪纸所用的宣纸。托纸要选择质地细腻、薄厚均匀的上好宣纸。(2)将剪纸作品置于宣纸之上,按照构图需求合理摆放。(3)加热电熨斗,待其达到一定温度时,在剪纸作品上熨过,剪纸作品就可规整的附着在宣纸之上。在处理较大篇幅剪纸作品时,需机械与手工并用。由于剪纸篇幅较大,装裱机就是最好的选择。将附胶的剪纸作品至于白色宣纸之上,一并送入装裱机,经高温加热之后,附胶的剪纸作品就会粘合在宣纸之上,剩余的装饰物就要用到手工装裱技术。这种装裱方法有着诸多优点:一是装裱方便快捷;二是不会破坏宣纸柔顺的质感;三是装裱中不会因篇幅较大感到棘手,也不会因操作失误使胶膜扩散。

4 姜艳华剪纸装裱画艺术创新及特色

4.1 剪纸装裱画之新

剪纸工具新。姜艳华自行开发出一种钢制刻刀,相比依靠熟练剪裁手法运用剪刀进行操作的陕西剪纸和使用剪刀配合针刺等手法表现作品的苗族少数民族剪纸以及运用锤子衬布等稀奇工具的广东佛山剪纸,姜老师的剪裁工具,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灵活、保养容易等特点。

剪裁手法新。姜艳华的剪裁手法融合南北,贯穿东西,她突破了传统的剪裁手法,根据不同的作品可灵活运用剪、刻、刺、描等手法,其剪纸技艺爐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剪纸题材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剪纸题材相对单一,一方面是我国剪纸文化地域性较强,各地十分注重当地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各地区之间剪纸文化交流甚少。而姜老师的剪纸题材融众家之所长,各类剪纸作品多达300多种,表现题材包括山水、人物、景点、瓷器、名胜、生肖、节庆、宗教、民族、名家书画、碑帖等等。

剪纸材料新。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对纸张有着不同的要求,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单色剪纸,纸张颜色以大红为主。姜艳华所使用的纸张也是北方地区惯用的单色剪纸,创新之处在于对纸张的处理。在纸张的背面涂上一层自制的胶装物体,该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腐蚀性、耐候性好等特点,待胶风干之后可与纸面贴合。装裱时,只需用一个电熨斗进行加热,红纸就会附着在被装裱的宣纸纸之上。

4.2 剪纸装裱画之特色

一是剪纸装裱堪称一奇,加上剪纸与书法国画的结合,是出奇制胜的典范;另一方面剪纸作品本身相对薄弱,容易破损,不说装裱,就连平时收藏、保存、展示都是难上加难。自姜老师发明剪纸装裱技术后,不仅剪纸作品得以保存、收藏,而且方便展示,使剪纸作品身价倍增。

5 结语

剪纸装裱这项创新技术无疑促进了剪纸艺术行业的发展,这种剪纸艺术的创新形式,使看来传统的小众艺术变得大众起来。古今结合,古法今用,剪纸装饰画创新方法已然成为了秦皇岛地域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武宇林.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3):52

[2]贾春贵.“中华巧女”姜艳华与她的剪纸艺术[J].大舞台,2016(5):24

[3]马美萍.剪纸的复制与装裱新探[J].黄河之声,2009(24):124-125

[4]杨海萍浅谈当代剪纸艺术风格的拓展[J].大众文艺,2014(4):75

猜你喜欢

剪纸艺术艺术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剪纸艺术元素在包装中的应用研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