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例谈

2018-05-02张玉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心理学班级管理

张玉兰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个班级日常管理案例的详细分析,阐明了:班主任只有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遵循学生道德认知与心理发展的规律,真正读懂学生的“心”,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具体来讲,应克服“晕轮效应”,谨防以偏概全;了解“从众心理”,拉回“顶牛”学生;巧用“异性效应”,开展自主教育。

〔关键词〕班级管理;案例分析;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64-04

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些学生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现代社会的發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教师尤其对中学班主任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挑战和要求:班主任不仅要认真做好常规工作,还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触动学生的心弦,因势利导,对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就以班主任日常管理、教育的几则个案为例,探讨和反思如何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角度改进我们的工作。

一、克服“晕轮效应”,谨防以偏概全

【案例描述】

学生A,一个较帅气的初三男生,因其父亲是老来得子,对他宠爱有加,从小养成了懒惰怕吃苦的个性、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抄作业,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较一般同学早熟些,跟别班一女生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总之,在班主任眼里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学生。

中考适应性考试前夕,一连几天A感到身体不适,趁中午去医院检查确诊患有水痘。他知道水痘有传染性,回到学校走到教室门口不敢再进去,看到班主任老师在里面,就做了个手势请她出来一下,并告知了此事。班主任一听,又惊又怕,担心这几天来A同学已不小心传染了班里其他同学,脱口埋怨道:“你真是下作!你真是下作!怎么现在才说,这下还不糟糕……”班主任的一惊一乍立即引来了其他同学齐刷刷的目光。结果A同学连书包也不拿,扭头跑出了学校。休息了约一星期,A同学痊愈来学校了,但三天两头与班主任对着干,频频违反校纪校规,师生关系更为紧张。

【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我们从A同学变本加厉的违纪表现和更为紧张的师生关系来看,班主任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是失败的。而通过对A同学的个别咨询,我们了解到班主任老师当时带有“成见”的教育言行刺激了他更加自暴自弃、变得更“坏”!

首先,班主任老师的那句:“你真是下作!怎么现在才说!”A同学听了是深感冤枉和委屈的。他虽然平时顽疾种种,屡教不改,在班级中是属于“后进生”之列。但从患水痘一事看,A同学还是很善良的,有公德心的。当他被确诊为水痘时,他知道了这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就不敢进教室了,为的是尽量减少与班级同学的接触,避免传染。可老师脱口而出的那番埋怨,不但让A同学没感受到被班主任关心,倒俨然成了“罪魁祸首”,还被定了个“知情不报”的罪名。俗话说“不知者无罪”。当A同学和同学们玩乐时还不知道自己患了水痘,怎么能怪“现在才说”呢?实际上A同学正是第一时间给老师说呢。

其次,A同学还提到了班主任老师令自己很难堪的一点:就是竟当着班级这么多同学的面大声地埋怨、指责,很伤他的自尊心。“生水痘又不是我自己故意要生的,生了水痘,头痛、发烧、全身不适、我自己都痛苦烦恼极了,还要被责怪,想想都窝火,难道成绩差,表现差,生个病都是犯错误?”(这是A同学的原话)

再来说说案例中这位班主任的有“口”无“心”——他的那份紧张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考在即,他的出发点是为班级学生着想,害怕因为水痘的相互感染而影响顺利考试。但可能因为A同学平时种种的“不良”表现和长期、反复教育令老师“头疼”与“无奈”,班主任潜意识里对他有了一些成见,或者说没有好感,以致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忽视了A同学的内心感受。

【心理学原理】

上述案例中这位班主任的反应一定程度上是受了“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在班级管理中,在教育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对人、对事作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就事论事,克服感觉和认识上的偏差,切忌“一叶障目”。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班主任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与结论十分重要,往小说,它能影响问题的公正处理,往大说,它有时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上述案例中A同学的心里话和表现就是最好的实证。

晕轮效应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这又使我想到了我们的班主任新接手一届学生后,总是急着先让他们填写一份档案,越详细越好,同时却说:“不管你们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学生,老师与你们初次相遇,对你们一无所知,所以你们在老师心中就像一张待描绘的白纸,每个人都是纯洁无瑕的,过去的一切,包括成绩,也包括一些失败或污点,希望同学们都把它忘掉……”我真的不敢保证当我们的班主任翻过一张张档案后,对学生的态度真的会毫无影响。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蒙蔽人。正确把握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其负面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了解“从众心理”,拉回“顶牛”学生

【案例描述】

学生胡杰(化名),初一,是班里一个行为比较特殊的男生:散漫、冲动、好斗,经常迟到、旷课、逃学,来学校要么玩,要么睡觉。喜欢结交校外一些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同龄人。寒假过后的新学期,胡杰同学留了一头像摇滚明星那种酷酷的长发,还染成了暗暗的黄色。按照校纪校规,也为了让他有个良好的外表形象(这学生本来就不帅,也不怎么爱干净),班主任让他放学后去理发,要求理个学生头。可第二天早上,班主任看到胡杰同学根本没理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没面子,学生竟然把自己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于是把胡杰叫到办公室,问道:“你为什么没有理发?”“作业多,没时间!”胡杰理直气壮地回答道。班主任就让他趁双休日去理好。可星期一来校时,他的头发似乎仍是老样子。这位班主任见了,就跟进教室,问“你为什么没有理发?”“我已经理过了,理发师给我剪成这样,我有什么办法!”于是一个说“没有理”,一个硬说“理了”,教室变成了班主任和学生吵架的战场。一气之下班主任拿出手机打算给这位学生的妈妈打电话,让她放学后一定要带儿子去把长发剪掉。可谁知电话还没拨通,胡杰同学气势汹汹地扔下一句话:“要我去剪掉,我宁可不读书!”说完掉头就跑。后来几天,他真的连学校的大门都不进,干脆不来读书了……

考虑到学生长时间处于脱管状态,以后来学校会更难管教,况且把这样的学生推到校外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毕竟该生还只是初一学生,离九年制义务教育毕业还有大半的时间。于是班主任趁周五傍晚放学带了两位班委(一位班长,一位体育委员,因为胡杰喜欢打篮球,跟体育委员关系不错)和另两位前后邻座同学去了胡杰同学的家。班主任首先对那天过激的情绪和态度表示歉意,然后敞开心扉和胡杰作了一次交谈,并让4位同学带头与胡杰做朋友,督促、帮助胡杰,从不逃学、不旷课做起,慢慢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傍晚放学要求一起回家,体育课、课外活动多一起打篮球……

又是星期一,胡杰重返学校来读书了,这次头发剪短了,虽然不是学生头式样。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上次理发争执事件向胡杰道了歉,并且希望全班同学共同帮助胡杰融入班集体,适应初中生活。后来运动会,胡杰同学还报名参加了1500米比赛,并获得了第八名,班主任对此又大大赞扬。

【案例反思】

在校学生的发型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学校、家长、学生、社会争议的热门话题。现在不少男生喜欢留长发,他们觉得很帅很酷,又很有个性。不少学生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校的规定是扼杀学生个性,留长发与学习、品质的好坏并没有关系。”而学校坚持认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不应在发型、服饰上花费过多时间,分散精力,学生应该讲究仪表美,不要过早成人化、社会化。

笔者且不谈哪一方在理不在理,就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第一次的处理方式来看,有三点值得探讨:

第一,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是平等和尊重。老师让学生去理发,真正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也是校规校纪的初衷),但如果班主任老师是以很强硬的姿态命令学生去做,并且又当众指责和否定学生的行为,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引起学生的对抗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从说话的艺术看,其实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话语背后就是不同的情绪含义。

本案中教师如果用另外一种语气和学生说话,学生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有所不同。

师:“咦?你去理发了?”

生:“是啊,我已经理过了。”

师:“哦,不过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改变嘛。”

生:“理发师给我剪成这样,我有什么办法。”

师:“也是啊,这理发师的手艺也够臭的。不过我觉得,如果再短一些的话,你看起来就更帅了。”

生:“哦?”

师:“要不,你明天再去剪短一点?保证好看!”

生:“那好吧,我去试试。”

第三,从该生的过激反应看,“要我去剪掉,宁可不读书”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因为,他“经常逃学,喜欢结交校内外一些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同龄人”。他结交的那些人的发型、服饰打扮可能跟他差不多,如果他剪了不一样的发型,就会被视为“异类”,而不能融入那个“朋友圈”了。

所幸的是,这位班主任冷静下来后,反思并认识到了这些深层的心理原因,所以第二次对胡杰的家访和劝其返校读书时的一些言谈、举措就是在刻意引导胡杰远离校外结交人群的影响,通过同伴力量让他渐渐回归到班集体,转变成校内“从众”。

【心理学原理】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作“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思想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團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上述案例中的这位学生,因在本校、本班没有被认同感,往往是老师见他头疼,同学见他疏远,于是他走向了校外,与那些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人走在了一块,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审美观也渐渐趋同。当班主任老师视他的发型服饰与在校生格格不入而让他去剪掉时,他站在遵循那个小团体规范的角度提出了抗议,他不希望自己被那些“哥们伙伴”笑话,以为自己懦弱、无能,向学校、老师屈服了,因而被他们视为“特异分子”,更害怕因此也被他们疏离。两相权衡,他就选择了宁可负老师也不负哥们义气。

所以我们老师在看事情的时候,不应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真正的原因,如若不能理解这类学生心里的矛盾与挣扎,只懂得压制命令,岂不是更加把他们推往那个校外团体,这难道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吗?

三、巧用“异性效应”,开展自主教育

【案例描述】

课外活动课,班级被体育老师扣分了,原因是男生没有整理体育器材。本来这是体育委员的事,可刚巧体育委员去参加校篮球比赛了,结果没有一个男生去做这件事,连老师指名负责的最后一位男生小强(化名)也溜之大吉。班主任知晓后,气呼呼地把那位男生叫到了办公室,想对他进思想教育,可那同学满脸表现出一副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嗤之以鼻的表情。一看这架势,班主任老师灵机一动,随即请来了班长(一女生),让那位同学跟班长说一说这事情的详细经过。说着,说着,那同学原先气呼呼的情绪渐渐平和了,最后竟“扑哧”笑出声来了,大概是觉得自己“脾气”太大了吧,再后来,走出办公室前,他惭愧地向班主任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剖析了自己的自私和缺乏集体荣誉感、责任心。

【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老师找当事者了解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碰了钉子,那位男生情绪激烈,与老师产生强烈的对立行为。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若仍从维护自身权威的角度对该生进行高压,使之屈服、认错、受罚,那可以肯定学生是口服心不服的,师生关系也将闹僵;若老师一气之下,撒手不管,既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反而让学生看轻班主任老师没什么能耐,以后更加“嚣张”。进退两难之际,这位班主任审时度势,稍作退让,叫来了班长,以柔克刚,化干戈为玉帛,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尊重了学生的感情。

【心理学原理】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效应,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这种效应尤甚。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就巧妙地运用了青春期的“异性效应”。

事实证明,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趋于成熟,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男生、女生都希望自己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我们也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某男生上学三天两头迟到,家长、老师三令五申让他按时起床,但他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几位女生发表看法:没有纪律观念,自由散漫。后来那男生慢慢收敛。这就是“异性效应”的神奇力量。由此看来,我们老师有必要改变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了。因为有时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有我们教育的言行、举措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班主任。

“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正如歌词所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各有思想、各有个性、各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班主任只有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遵循学生道德认知与心理发展的规律,真正读懂学生的“心”,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同时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中学,绍兴,312300)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心理学班级管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跟踪导练(二)5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