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角色的失调
2018-04-25王琨皓
王琨皓
摘 要:《雄性衰落》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11年所作的TED演讲主题,后经津巴多及其助手在TED官网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又经内容架构的整理和研究数据的填充,最终成书且出版了中文译著。书中描述了在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科技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青年男性在学术、就业、社交乃至性交往等方面较之过去男性和同龄女性呈现出的衰落现象及恶化趋势。本文从社会学中性别角色的视角出发,浅析书中反映的男性角色的失调。
关键词:雄性衰落;性别角色;角色失调
2011年,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在TED演讲中做了题为《雄性衰落》的演说。演说中其描述了当代青年男性在学术学业、社会交往和性能力上走向低谷的种种迹象,并将这些迹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过度的电子游戏和过多的色情途径。在演讲过后的4年,他与助手利用TED的官网投放了大量网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从而出版了同名电子书,后经内容架构的整理和研究数据的填充,最终成型并被译作中文的同名著作。在最终成型的著作中,对男性衰落迹象的描述仍主要集中在社交和性这两个方面,但在分析造成男性衰落的原因上,补充了家庭、学校以及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认为,书中“男性衰落”的种种迹象,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学理论中男性在性别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失调现象,而失调的界定又取决于其与既定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的比较。本文正是将书中描述的“衰落”迹象与其背后所对应的社会期待、社会规范进行比较,以此为基础将这些迹象界定为青年男性在性别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失调。
本文参阅、综合相关研究,将性别角色定义为:男女两性以性别差异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而非生理的意义上,反映并决定于一定社会期待或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而对其性别角色失调的界定,即是以其呈现出的行为表现与特定、既有的社会期待或社会规范进行对照,当性别角色的具体行为表现与既定社会期待有所背离,表現出一定的模糊、紧张、差距、失败、冲突等倾向时,便将此性别角色的特定行为表现界定为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性别角色失调。与模糊、紧张、差距、失败、冲突等倾向对应,又可将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分为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色失败、角色中断和角色冲突①。
《雄性衰落》一书是以当代青年男性为研究中心的,因此要将书中描述的“男性衰落”的迹象、表现界定为男性角色的失调,就应先明确其参照的对男性角色的既定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在书中的导论部分便已对这既定的社会期望进行了明确阐释:“西方社会期望男人们有上进心,成为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好公民,和他人同心协力勤勉工作,造福社会乃至国家。”②其实,此处虽以西方社会的视角论述对男性角色的社会期望,但其实可见这样的期望在其他社会,至少在中国社会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这所谓“西方社会”对男性角色的社会期望,其实与中国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和中国如今大力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意即诸如这样对男性角色的社会期待,在中国社会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因此以中国的实证材料和研究论说对照书中的现象、分析,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下便将从书中描述的当代青年男性在学术学业、社会交往能力和性等方面的“衰落”中探寻、分析其所反应的男性角色失调问题。
一、沉迷游戏和色情
虽然无论是在津巴多2011年所作的TED演讲还是在其成书中,津巴多均以青年男性的学业、学术问题作为最先讨论的现象,但纵览全书,其着墨最多、最关注的问题却是青年男性沉迷网络游戏与色情的现象。同时,这一问题不仅是作为津巴多所想论述的男性角色衰落的迹象之一,其更是其全书论说的一个主要时代背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反映并且还成为了其他男性角色衰落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仔细考量年轻男性为何如此痴迷于游戏和色情,就会发现这两者实际上既是男性整体滑坡的症状也是其原因,也就是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如果看很多的色情片或者过度沉迷在游戏中,就可能衍生出社交、性和动机方面的问题,反之亦然。这会创造出一个社会隔离的死循环。”③因此足可见它在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男性角色失调问题的重要影响。
津巴多将沉迷游戏和色情视作男性逃避变幻莫测和艰难的现实的“世外桃源”,并认为其对后面将要谈到的交往能力和性两个方面的衰落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促使男性在虚拟世界中与现实世界产生了社会隔离,致使其交往能力,特别是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大幅降低;且在观看色情内容的同时,扭曲其对性和自身的认识:“他们会认为性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一种胜利器官的机械摆弄和对接,没有浪漫、情感、亲密、沟通,或者是商榷、分享,甚至连爱抚和亲吻都是多余的。性爱变成了一件毫无人情味儿的‘事儿,而对男性来说,最好的性伴侣变成了一个在‘办完事儿之后没有任何情感连接或者感情纠葛的‘物件。”④
在这里,沉迷游戏和色情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个虚拟、迷惑的“二次元世界”阻隔并迷惑了青年男性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和行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即其以虚拟、迷惑的情境阻碍了青年男性的社会化。而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习得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因此在沉迷游戏和色情的过程中阻碍了青年男性获得自身所应扮演的男性角色对应的社会期待和规范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其角色不清的情况,即在现实中(至少是在交往过程中)逃离而不知自己何所为、应何为,同时也为其在学习、就业、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扮演等其他方面的角色失败埋下了隐患。
二、学业方面的角色失败
早在2011年的TED演讲的开头,津巴多就以五个要点入题,阐述了当代青年男性较之女性在学业上的衰落:退学率较女生高30%;女生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赶超了男生;男生获文科学士和其他研究生学位的比率比女生低10%;特殊教育和后进生中有2/3是男生;被诊断为注意力缺失症的概率为女生的五倍。在成书中,津巴多对男生在学业方面的“衰落”的描述基本与演讲中的要点一致,但补充了男生与女生在学习习惯和投入程度上的差距:“她们更努力地做作业、阅读更多书籍、在艺术和音乐能力测试方面也让男孩子们望尘莫及。与此同时,被停课或者留级的男生更多。用教育专家的术语来说,女生们在学业方面更加‘投入。”⑤
应当注意,津巴多将学业问题方面的衰落作为开篇,而且笔墨和关注似乎远多于青年男性在就业、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他对男性的就业、工作不加关注,而是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并且正因社会对男性在后者上的期望过高导致了社会对男性在学业方面的期待、关注也同样密集:“良好的学业成绩是未来良好收入水平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整个社会更应该向男孩们强调好好上学的重要性。”⑥而且本文之所以将学业方面的衰落视为青年男性在这方面的角色失败,也正是基于这一缘由。
三、社交与性
前文已有所提及,社会对男性角色普遍抱有的角色期待是希望其在社交中积极主动并主动与他人合作,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更应如是。而在技术和网络的影响下和阻碍下,青年男性却出现了与一般社会期望相背离的表现,即出现了一定的男性角色失调,津巴多将此类青年男性在社交领域出现的一系列特征称为“高强度社交综合症”。这样的综合症即男性角色在社交领域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样的社交综合症与传统意义的社交恐惧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本意上是愿意与人交往的,而青年男性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交往的迷茫、漠视甚至逃避的态度:“传统意义上的羞怯是愿意与人交往,但是害怕自己可能因为无法留下好印象而被拒绝;而羞怯的新型变种却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做而根本不愿意有社交接触,继而接近全力地距离他人越远越好。因此,这种新兴的羞怯会持续地自我强化、内化;更有甚者,即便缺乏和大多数人的接触,自己仍然会茫然不觉。”⑦这样一种在社交领域的男性角色失调,主要是由于游戏和色情内容营造的“二次元世界”阻碍了男性的社会化,从而阻碍了其感受到社会对其社交方面的期望和接受到社交技能的现实训练。因此,这种男性角色失调首先表现为一种在社交方面的男性角色不清,继而表现为一种具有焦虑和抗拒性质的男性角色紧张,最终可能导致男性在社交方面普遍的角色失败。在中国亦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游戏确对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态度、意愿和能力有所影响。如在一项题为《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中就有显示:对于“用在网络暴力游戏上的时间较多,从而忽略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的问题,约有42.5%的接触网络游戏的大学生选择了“比较符合”;针对“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您更喜欢在网络暴力游戏中结交朋友”这一问题,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中有 43.3%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而在论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时,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快适應”、“适应没困难”的大学生分别占6%与49%,远低于同比的没有接触过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的20%与66%,在“适应有困难”一项上,其也远高于未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的10%;甚至有10%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想进入社会”。⑧其中反映出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比在游戏中的要淡薄,同时出现一定的不愿接触社会和社会适应困难的倾向,与书中描述的受游戏色情影响青年男性社会交往能力弱,且对交往呈现逃避态度的迹象有一定一致性。
另一方面,青年男性在与异性交往上,除了前文提到的黄色内容扭曲了其对性和自身的认识外,还表现为其“过度阳刚”而更愿意与男性朋友交往而不是同异性交往或建立关系:“这种‘过度阳刚现象的典型表现是:对始终有其他男性在场的社交情境情有独钟。对于‘局外人或者没资格加入的人的排斥感越强烈,并且在小群体内部每个男性的卷入程度越深这种社交情境的吸引力就越大,这种关系的性质也就越强烈。”⑨这其实反应的不仅是一种男性角色在异性交往问题上的失调,同时也有一种社会学上的“群体”在其中起到了一定影响,发挥了机制性的作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待群体,不应从简单的空间聚集来进行群体的划分、区别,而应看到其中认同感、目标、期望对一个群体的建构作用:“以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用法来讲,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⑩从此意义上看,与其将男性更愿意同同性而非异性交往的倾向视作其在同异性交往问题上的角色失败,倒不如视作其在社会交往领域出现的“角色冲突”:男性角色在社会上受到的期望是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动甚至主导的地位,但也应当看到,其承担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其作为一个性别角色还处在一定的群体单位——即其同性朋友群体的交往之中,这一群体同样对其提出了重视与同性交往的期望,而正是这样一种期望赋予了其在群体中的身份和认同感,并由此聚合、建构成一个群体。而人的交往精力具有有限性,与同性交往的期望和主动同异性交往的期望或在此意义上会出现一定的冲突性,因此必然使男性角色在社会角色和群体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交往问题出现角色冲突。
四、错误的应得感与过分依赖: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不清和失败
津巴多在成书中还关注到了男性在家庭、社会中的过分依赖,并提出了这样一种依赖现象的根源是其错误地认为自己身为男性角色便具有一种先天的“应得感”——即其认为自己身为男性,“就会感到一切应该为我所有,并且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享受这种特权。”这样一种应得感带入到家庭和工作、社会中,便衍生出了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如放在中国则就是广泛存在的“啃老”现象)、工作中对女性同事的依赖(用时下网络用语来说即其心安理得地“甩锅”),甚至是在家庭、异性交往中对女友、对妻子的过分依赖。
这样一种现象源于“应得感”,而这种“应得感”本质上是男性角色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产生了错误,即其颠倒了其角色、地位的获得与其付出努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证明了其在社会上的性别角色,而非其享有了这样一种性别角色便先天具有了可以不努力劳动的特权。这样一种角色不清,即意味着其“一方面是不理解在所有的关系中其实都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博弈,另一方面,应得感抛弃了那种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观念。……这些男人不再把责任、纳税和成功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因而导致其不清楚社会对其的期望是努力奋斗,在家庭、工作、社会中扮演“顶天立地”至少是独立的角色,进而使其衍生的过分依赖的行为在与社会规范、期望的强烈对比下为他人界定为角色扮演的失败。
[注释]
① 徐豪兴,徐珂.社会学概论[M].第106-107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②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1-2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③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7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④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46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⑤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17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⑥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16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⑦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25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⑧ 魏琳. 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⑨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27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⑩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等译.第11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21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译.第21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