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28崔亚飞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男性化性别角色独生子女

杜 艳 崔亚飞

(1.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随不同社会文化而有所不同[1]639。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2-4]。而性别角色类型是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分类,它根据典型的男性特质(如:勇猛的)与女性特质(如:温柔的)在个体身上体现的不同程度,将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5]。其中,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被验证为最好的性别角色类型[6]。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多维度上均优于其他类型性别角色[7-9]。而未分化则被认为是最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1]640。因此培养个体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即双性化),避免未分化类型在个体身上出现,能够帮助个体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特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体社会适应,对于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性别角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特质,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社会的要求等不断理解和更新自己的性别角色标准[10]。其中,青春期是个体性别角色重新形成的阶段,也是良好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个体在这一时期能否得到良好的性别角色发展至关重要[4]354。但这一至关重要的时期又被称之为叛逆期,这时候的个体非常渴望自由,他们会抗拒家庭、学校灌输式的教育,他们会利用各种媒体、其他途径自行获取关于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并朝向他们认为对的方向去学习、发展,因此青春期的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受社会影响极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大量涌现,中学生在这种多元文化冲击、多种媒体信息涌入的环境下,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如何,这一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以新时期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重新考察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新时期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方式抽取贵州省三所普通高中共42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4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其中男生192人(47.5%),女生212人(52.5%);高一学生145人(35.9%),高二学生139人(34.4%),高三学生120人(29.7%);独生子女有88人(21.9%),非独生子女有314人(78.1%);生源为城镇的130人(32.2%),生源为农村的273人(67.8%)。调研对象在主要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分布基本均匀,在是否独生子和生源上各类别均达到了统计学上大样本要求,因此本次调研样本具有较高代表性。

(二)调研工具

本研究采用刘电芝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虽然以大学生为对象而编制,但根据高中生对量表内容的理解水平和前人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效果[11]44,本研究认为其适用于高中生群体。该量表由3个分量表组成,包括:男性量表(16题)、女性量表(16题)和中性量表(18题),其中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度,依次计1—7分。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男、女性化两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0.84;重测信度分别为0.82,0.80,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他评效度和专家效度都较高。

(三)数据处理

所有调研数据录入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初步整理,然后根据该量表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界定的标准统计调研对象在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并采用Spence提出的性别角色分类中位数法[12](以男性正性量表(简写为M)得分和女性正性量表(简写为F)的中位数为分界标准,高M低F为男性化类型,低M高F为女性化类型,高M高F为双性化类型,低M低F为未分化类型)对调研对象的性别角色类型进行划分,最后采用频率统计、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描述和推断统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男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分布基本状况分析

将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做交叉分析发现男女高中生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卡方=33.57,df=3,p<0.001),具体而言:男、女高中生双性化比例都较高(均超过33%),且男生男性化(23.4%)和女生女性化(25%)比例也相对较高,与此同时男女生未分化比例也较高(均超过28%),但男生未分化比例(35.9%)高于女生(28.8%);此外,新时期高中生性别角色异性化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男生女性化比例达6.8%,女生男性化比例达9.9%,且女生男性化的比例高于男生女性化的比例。该结果表明双性化是男女高中生最重要性别角色类型,且高中生性别角色一致性较高,但与此同时高中生性别角色未分化的比例也依然较高,性别角色认同不一致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且女生男性化比例相对更高。

表1 性别和性别角色两因素交叉表

(二)是否独生子女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影响作用分析

由于男女高中生性别角色分布情况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在后续相关人口学变量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分布的影响作用分析时将分别对男、女高中生单独分析。首先本研究统计了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男生是否独生子女对其性别角色类型有显著影响(卡方=16.91,df=3,p<0.001),而女生是否独生子女对其性别角色类型无显著影响(卡方=1.07,df=3,p=0.78)。具体而言:独生子女高中男生个体男性化比例(42.3%)高于非独生子女个体(15.8%),而未分化比例(21.2%)和女性化比例(3.8%)都低于非独生子女(41.7%和7.9%);而高中女生中无论是否独生子其女双性化比例均最高,未分化比例也均较低。这表明独生子女对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女生则无显著作用。

表2 是否独生子女、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三因素交叉表

(三)生源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影响作用分析

分析不同生源高中生性别角色类型情况发现,城镇生源高中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与农村生源高中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卡方=16.61,df=3,p<0.001),而城镇生源高中女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与农村生源高中女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卡方=0.89,df=3,p=0.83)。具体而言:男生群体中,在双性化比例上,城镇生源高中男生与农村生源高中男生比例都较高,且两者相差较小,但在男性化和女性化比例上城镇生源高中男生都高于农村生源高中男生,而在未分化比例上城镇生源高中男生(19.1%)低于于农村生源高中男生(45.5%);在女生群体中,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的高中女生在每种别角色类型上分布基本一致,但城镇生源的高中女生男性化比例(12.9%)稍高于农村生源的高中女生(8.7%)。即男生性别角色发展对生源情况(或者说个体外在成长环境)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女生性别角色发展则对成长环境不那么敏感。

表3 性别、生源和性别角色类型三因素交叉表

三、讨论

(一)新时期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

从性别角色的总体分布情况来看,新时期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与以往情况有所不同,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而言:本次调查的高中生单性化比例(男性化14.3%,女性化18.3%)与早期研究结果相比有所降低(男性化24%,女性化24.6%),同时双性化比例得到了一定提升(35.1%>25.6)[11]45,这体现了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良好的一面。但同时研究发现本次调研中高中生性别角色未分化的比例高达32.2%,这与近期的研究结果(33.5%)比较一致性[13],而与早期研究结果(25.8%)并不一致[11]45,这表明新时期高中生性别角色未分化比例有所升高。因此,从结果来看,时代的发展对高中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既促进了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同时也增加了性别角色未分化的风险。

(二)不同性别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男性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差于女生,具体表现在男生双性化比例更低(33.9%<36.3%),未分化比例更高(35.9>28.8)。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与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青春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而男生与女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间、速度均存在着差异,具体而言男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女生更晚,完成也更慢[14]。因此本研究认为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男生在高中时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低于女生,在形成符合自身生理特征和社会期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方面低于女生,从而造成高中男生性别角色未分化比例会高于女生。同时,当前大多数学校里都是女教师占比高,女性化教育充斥着整个校园,这样的氛围也对男性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社会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期待和要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社会对女性更为包容,即接受“温婉”的女性性别角色又接纳“女汉子”类型的女性,而对男生则要求更高,即希望男性“细腻”,又嫌弃过于“啰嗦”。与此同时,当前高中男生还要受到现实对“娘娘腔”的无情嘲讽,与媒体表现出的对奶油小生的大肆赞美的交替轰炸,这都使男生就更加难以确定社会期待的“我”究竟是怎样的,都对新时期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但随着男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心理发育的进一步成熟,这种差异会进一步缩小,已有研究表明了大学男、女生性别角色发展水平的差异会缩小[15]。因此这种差异可能仅仅是男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阶段性差异。

(三)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因性别而异,独生子女家庭因素对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对高中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则没有显著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家庭对待男孩不同的教育观念差异造成。本次调研的对象以贵州省较为偏远地区的高中生为主,这一地区传统“无后为大”(后:指儿子)思想特别严重,有些多子女家庭不惜代价也要生儿子,在子女抚养过程中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多。在这种现状下,多子女家庭中的男孩大多数都会被家庭保护起来,他们无法获得主动探索、体会挫折的机会,难以形成男性化中勇敢、坚持等特征。到了青春期,他们需要形成符合社会所期待的男性化特质,但由于童年期男性性别角色体验过少,以及家庭的过多干涉,都让他们在性别角色定位上更容易产生迷茫和混乱,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性别角色未分化比例过高。而独生子家庭则不同,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男孩,因此他们从小就会被父母和家庭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期待,要求他们更勇敢、更有担当,并以社会期待的男性性别角色去锻炼和教育他们,这可能就是独生子女家庭高中男生男性化比例高达42.3%的重要原因。当然该观点有一定的主观推断成分,还需要今后相关研究去进一步的验证和证实。

(四)生源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在不同生源地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上,发现与是否独生子女类似的特征,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男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不同生源地高中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则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城、乡生源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差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农村生源的高中男生性别角色未分化的比例(45.5%)远高于城镇生源高中男生(19.1%)。本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从农村与城镇生源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差异来探讨。农村生源高中男生性别角色未分化水平高达45.5%,这可能与农村中较为普遍的留守现象有着一定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留守不利于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16],在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家庭中,几乎都以父亲外出,母亲在家为主。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男生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男性)的教育和榜样作用,无法有效获得男性性别角色应该是怎样的直观感受,而母亲(女性)的教育和榜样并不适合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因此留守家庭中男生更容易产生性别角色混乱,性别角色分化更慢等现象。而城镇生源的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较好除了城镇中留守家庭较少外,更重要的是与城镇中丰富的社会资源有关。相对农村来的学生而言,城镇生源的高中生成长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更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多,如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班、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广泛的信息来源等等,这些都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知识和体验,促进其性别角色的形成,而这些条件都是很多农村生源的高中生所不具备。

至于为何不同生源仅对高中男生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而对高中女生性别角色的发展没有显著影响,这一方面可能与男女生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易感性的不同有关,具体而言女生较男生更加善于反思和调整,对于不合时宜的性别角色发展环境,她们有着更强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男、女生本身心理发展成熟的早晚有关,高中时期女生心理发育已相对成熟,在不断自我调整下她们的性别角色发展水平较高,并逐渐趋于成熟,因此,城、乡不同生源的成长环境对他们性别角色发展水平影响作用已经有限。而高中男生则还处于性别角色的重新形成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成熟水平仍相对较低,性别角色发展水平受到以往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依然明显,因此,造成城、乡不同生源高中男生性别角色发展水平存在了显著差异。

结 语

新时期高中生性别角色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有积极的一面,即在新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高中生单性化性别角色比例在降低,双性化比例在提升,这符合目前学界关于良好性别角色发展趋势的期待。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丰富多样但又混乱的信息环境影响下,高中生性别角色未分化或异性化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并且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情况等因素也都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对男生的影响显著超过女生。

猜你喜欢

男性化性别角色独生子女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