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2018-02-25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使自身获取一套与社会分工赋予该性别定位相匹配的行为规范。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1]。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概念最初是由桑德拉·贝姆首先提出的。她认为性别角色中所谓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但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可以存在于同一个行为个体上的。这种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行为个体上的现象被称作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可以直观的理解为个体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秀的品质。由此可见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性变态”。近年来,心理学者一直没有停歇过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国外近期就研究了性别角色对酒精依赖的影响[2],而国内的研究则倾向于对性别角色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而很少有人研究性别角色对其他心理特质和行为的影响。
自我认同是能够客观理智地评价和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近几年多偏向于对青少年自我认同方式[4]以及自我认同感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5],然而很少有研究起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是从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具有更强的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方面来讲,具有双性化的人应该具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
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作积极性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可理解为个体对外界事物(人、事、物)以一种友善的行为方式进行接触的行为,也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人格发展,同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的研究着重于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以及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而我们知道性别角色代表个人的社会性别,不同的社会性别会具有不同的社会定位和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性别角色理应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鉴于国内对于性别角色对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少,并且性别角色对于自我认同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所以本研究决定对此推论进行验证,并对当代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分类及比例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情况;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情况;验证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相关是否显著;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自我认同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显著。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曲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选取45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80%;大一162人;大二98人;大三76人;大四24人;男176人;女184人;人文社科类213人;理工类147人),平均年龄21±1岁。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目前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一般采用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
可是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性别角色测量领域就需要一个既对社会发展变化敏感又符合中青少年特点的有效测量工具,于是刘电芝等在Bem性别角色量表基础上,加入CSRI中的部分词汇,编制成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可见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是比较符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时期青少年特点的有效测量工具,本研究就采用(CSRI-50)量表。
(2)青少年自我认同感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现在普遍使用的由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在1986年编制的青少年自我认同感量表,此量表通过问卷的方式用来测量个体是否通过了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自我认同危机。量表采用4级计分方式,分别是“完全不适用、偶尔适用、经常适用、非常适用”。
(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量表,该量表共23个条目,包括六个维度:情绪性:(2、17、20、21 )依从:(7、18)利他:(4、10、12、16、23 )匿名性:(8、11、15、19、22 )公开性:(1、3、5、13) 紧急性:(6、9、14 ),量表中全部问题都是正向计分,分为五级计分,分别是: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有时符合)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越明显。
3.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9.0进行描述统计、均值比较以及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性别角色情况分析
(1)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情况
根据360名大学生的测验结果,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625分,女性4.875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 < 4.625,F < 5.0;双性化,M≥4.625,F≥4.875; 男 性 化,M≥4.625,F <4.875; 女 性 化,M<4.625,F≥4.875。
分析发现,性别角色类型当中单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三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双性化与未分化比例最为接近,分别占总体的37%、32.8%,男性化与女性化分别占总体的13.3%与16.4%,合计29.7%。
(2)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情况
测验统计得出,男、女性双性化和未分化比例都高,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中双性化、未分化之和占总体的三分之二,双性化多于未分化;女性中未分化、双性化之和同样占总体三分之二,未分化多于双性化;单性化上, 女性中女性化比例高于男性化比例,男性中男性化比例高于女性化比例, 且差异显著(p<0.001)。
2.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1)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亲社会行为之间进行的显著性检验,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别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p1=0.000<0.01,p2=0.000<0.01),但是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2)大学生不同性别角色分类对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差异
由于性别角色分别与自我认同感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们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性别角色对于自我认同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的差异性,于是以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自我认同感和亲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做一下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不同的性别角色对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1.627,p=0.000<0.01。经事后检验可知,未分化性别角色与单性化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性别角色对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1=0.007< 0.01,p2=0.000<0.01,p3=0.000< 0.01);而单性化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之间以及与双性化性别角色对自我认同感的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0.05)。而未分化的性别角色与单性化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性别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1=0.001< 0.01,p2=0.005< 0.01,p3=0.000< 0.01);单性化性别角色之间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0.05);单性化性别角色与双性化性别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1=0.046< 0.05,p2=0.002<0.01)。
三、讨论
1.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各占约三分之一,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性别角色已经“风光不再”,理想的双性化性别角色与最差的未分化性别角色显著增长;但是男性化比例男性仍然显著高于女性,女性化比例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虽然有所减弱但是仍然存在。
心理学中所称的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优秀特质的社会角色,并非“变态”,相反多项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对女性来说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要求女性要具有领导、进取等传统男性的特质。
2.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不同的性别角色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同感,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当然性别角色的定位没有好坏之分,但由此研究来看不同性别角色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同感,然而不同的自我认同感又往往会影响个体人生发展轨迹,从而也就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性别角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性别角色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明一个人的性别角色会影响一个的亲社会行为,由此,性别角色的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具有了指导意义。然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并不难理解,个体较高的自我认同是更高的自尊和自信,而不受制于外界的评价,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得到外界的较高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却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自我认同感高低的标准,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是合情合理的。
3.大学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自我认同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对自我认同感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未分化性别角色、单性化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性别角色在自我认同感和亲社会行为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单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及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不论是在自我认同感还是在亲社会行为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男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与女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不论是在自我认同感还是在亲社会行为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进一步说明了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同感和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