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瀑布消失的课文
——问题文本课程资源的教学

2018-04-25执教点评沈小玲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葬礼瀑布水电站

执教/洪 峰 点评/沈小玲(特级教师)

【教学理念】

一、体现从“学科”到“生活”的理念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是语文之本,“运用习得”是语文之旨,“综合、实践”是语文之式。让学生“运用习得”较好的途径和指向就是从学科到生活。在“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的理念指导下,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的教学原则。透析语文学科本质,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过辨析、选择将知识融入生活世界,将语文置于生活中,让生活充满语文。

二、注重“整合应用”与“思辨选择”

语文学习要跨学科整合,以大语文观的视角,面向生活实际,注重整合应用。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思力”,学生缺乏“思辨”的体验。高年段是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种“思力”与“思辨”是学生在生活中亟需的,是走向生活的必须,更是走向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必备素养。让学生从学科到生活,面临选择,习惯选择,学会选择。

三、以“问题文本”诠释“课文是例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体现的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无论篇幅长短,无论文本体裁,无论版本何许,无论删除与否……文自载道,固有其价值;适切适度,皆可成教学资源。本课以人教版六年级《大瀑布的葬礼》(人教版、苏教版均曾入选,人教版现替换为《鹿和狼的故事》)为例,辅以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教学。因问题文本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化问题,虽然该文本因有误而被替换消失,但文本背后的确蕴含着真正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借问题文本资源,进行科学求真、思维激辩、问题抉择,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

1.原人教版六年级《大瀑布的葬礼》。

2.相关阅读材料若干。

【教学目标】

1.基于学生提问,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瀑布消失的原因。

2.通过合作探究,整合信息思辨求真,获取《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消失的原因。

3.直面环境现状,情境选择指向生活,体验中关注生态保护。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现实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1.对比目录:出示两份六年级语文书目录,对比发现:第14课原来是《大瀑布的葬礼》,现为《鹿和狼的故事》。

2.问题导入:为什么要替换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篇课文从书中消失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探究竟。

【点评:为什么语文书换掉《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此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教学铺垫基础。】

二、基于问题,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1.借助课题,整体把握内容。

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大致会对主要内容有一些了解和掌握。谁愿意来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清楚: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葬礼。

小结:同学们,有时我们围绕课题,适当补充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就能很快把握主要内容。

【点评:与学生一起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时可以运用此方法,做到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聚焦问题,展开重点研读。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或探究的问题。出示统计图:

很明显,关于“瀑布消失”和“举行葬礼”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其中超过一半的同学特别关心一个问题:这么大的瀑布为什么会消失?消失之后,国家元首主持为其举行的葬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瀑布?快速默读,找出相关段落。

(1)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

(出示课文3~5自然段)用词语形容:世界著名、雄伟壮观、跨国瀑布……

(2)想不想见识一下这个瀑布?

(出示瀑布图片,播放时全场一片赞叹)再读这段话。

遗憾的是,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又叫瓜伊拉瀑布),而是伊瓜苏瀑布。很多人误把伊瓜苏瀑布当作瓜伊拉瀑布。30多年前,塞特凯达斯(瓜伊拉)瀑布就已经消失了,老师找到了一张图片。(出示瓜伊拉瀑布图片)虽然30年前拍的照片像素不高,但还是能看到它曾经的雄伟壮观。它是一个瀑布群,总共有7个大瀑布。

【点评:“这么大的瀑布为什么会消失?消失之后,国家元首主持为其举行的葬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堂教学内容来自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教学从学生的真实情景出发,很好地诠释了“因学设教,以学定教”。】

3.基于文本,了解瀑布消失。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大的瀑布究竟为什么会消失?快速默读课文,到文中找找原因。

聚焦段落: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的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

(1)写了几个原因?

梳理文中提到的瀑布消失的三个原因:①建伊泰普水电站,大坝拦截住了水;②工厂用水无节制,浪费水资源;③两岸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

(2)这三个原因你都认同吗?

为什么建水电站会导致瀑布消失?为什么工厂用水会浪费水资源?为什么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会导致水量减少?

【点评:基于文本,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准确把握最重要的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合作探究,整合信息思辨求真

1.小组合作,阅读探究。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合作探究。

出示学习要求:

探究任务: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消失的原因。

合作要求:要有任务,要有分工,要有协作,要有讨论,要有结果。

①分工:各小组成员每人随机抽取一篇材料。

②自读:默读材料,比对课文,画出不同之处。

③讨论:小组交流分享,讨论确定共有几处。

④汇报:派小组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补充。

【点评:小组合作分工明确,要求具体。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学生间的差异变成一种可供学习利用的资源,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整合信息,科学思辨。

(1)小组交流,整合课文与补充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汇报,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书上 阅读材料(取自网络)时间 1986年 1982年国家 巴西和阿根廷 巴西和巴拉圭地理 拉丁美洲 南美洲位置 瀑布在水电站下游瀑布在水电站上游常识工厂用水无节制,浪费水资源;两岸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导致瀑布枯竭消失。“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和“森林被乱砍滥伐”与瀑布水量减少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会使河道水质被污染,影响水环境和导致水土流失。

(2)思辨:书上这么写,网上却那么说,该信哪一个?为什么?围绕这些内容,说说你的思考,你的分析,你的理由。

3.借助技术,探究真相。

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要用事实说话。

打开Google earth,浏览南美洲卫星地图进行求证,学生分析发现:瀑布及水电站确实在巴西和巴拉圭之间,瀑布在水电站上游。

小结:现在终于真相大白,语文书上出现了至少5处错误。学到这里,明白瀑布为什么消失了吧?知道课文为什么也消失了吧?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补充课外内容,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引发学生再一次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独特的体验,在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

四、照应主题,指向生活情境选择

不过,还有一件事不明白。让我们把注意力回到总统菲格雷特身上。

1986年9月,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葬礼,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生态平衡,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2年11月,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参加了伊泰普水电站建成典礼,热烈而隆重地庆祝伊泰普水电站主坝建成,号召人们向伊泰普水电站的建设者学习。

1.选择体验一:

瀑布的消失,就是由于建造了伊泰普水电站。假如你是巴西人,你是否赞同建造伊泰普水电站?请选择:

关于修建水电站,请你投下慎重一票:

A.反对

B.支持

C.暂时不知道

2.选择体验二:

(出示另一段材料)当你读了这份材料,了解了这些信息,请问是否赞同建造水电站?再来做一个选择。

一直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仅被用作观赏,而没有发挥它水力资源的优势。伊泰普水电站长170公里,面积1350平方公里。拦水大坝长7744米,高196米,年发电量750亿度。伊泰普水电站提供的电力约占巴拉圭全国用电量的89%,占巴西全国总电量的35%以上。

伊泰普水电站还兼有灌溉、防洪和运输等综合效益,有力地带动了附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电站地区现已开发为旅游点,与紧邻的伊瓜苏瀑布区组成了一个旅游综合体。这里是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的交界点,各国都在各自国境内建立了国家公园,人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壮观的伊泰普水电站,还可以饱览伊瓜苏大瀑布的风光。现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已达300多万人次。

3.选择体验三:

(再出示一份材料)最后你又会选择哪一个?

(1)意大利有一座纪念水利工程失败的碑,即瓦依昂水坝。这座造型优美的大坝于1960年开始蓄水,发生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一次水库滑坡灾难,1925人遇难。

(2)三门峡水库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建成后给黄河下游防洪、灌溉、发电等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不久前公开承认,正是三门峡水库使渭河变成悬河。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3)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点评: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置于生活中,让生活充满语文。三次补充语文材料学习,都引发学生深思,修建水库的投票充满了思辨的色彩。不在于结果如何,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的洗礼。】

总结:同学们,同一个问题有时候在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生活不是一道题,更不只是一次选择。瀑布虽然消失了,课文也消失了,但现实中类似于这样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并没有解决。人与自然究竟是和谐共存,还是互相伤害,一切看人类自己的选择。下课!

总评:《大瀑布的葬礼》文章因内容有误而被替换。从追寻消失的课文,到追寻消失的瀑布,课堂中,洪老师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诠释了课本、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学生学习主动。本节课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基于问题,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合作探究,整合信息思辨求真;照应主题,指向生活情境选择。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都指向学生学习。学生合作,学生探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没有一个看客,没有一个旁观者,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课堂里倾情演绎。

学科整合无痕。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节课,洪老师以消失的课文《大瀑布的葬礼》为例,整合课文内容,补充网络资料,进行对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浏览南美洲卫星地图,进行求证;是否建造水电站,补充三份材料。教学材料补充适当,整合有效,跨学科学习到位,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很丰富。

思辨过程深刻。“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一个能思想的人就是力量无边的人。”洪老师在每一个板块的教学中,都能凸显学生思辨的过程。为什么课文会消失?课文内容与网络信息不同,孰是孰非?该不该建水电站?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又生发了新的思想。课堂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在碰撞中,学生也成了“力量无边”的人。

猜你喜欢

葬礼瀑布水电站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里底水电站工程
瀑布之下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水电站设计》2020年总目录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瀑布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