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备而来精彩而至
——第二学段“单元习作准备单”的设计与实施

2018-04-25周振华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生活

周振华

在对第二学段学生习作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知道写什么”占的比例高达51.7%。“写不出来”“写不下去了”是挂在不少学生嘴边的口头禅。可见他们需要更好的学习支架来帮助克服习作起步阶段的困难。而“单元习作准备单”的使用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和有选择地取材,同时它也顺应了人教版单元习作教材的编排体例,让习作前的准备在有所凭借中从“形式”走向“落实”,架构起阅读与习作的通道。

一、以“唤醒·体验”的习作准备单设计,开掘写作素材

单元整组教学视野下的“导读课”,同样也应该是“导写课”,即借助“单元习作准备单”引导学生做好习作预习,在“唤醒·体验”中搜集习作素材。

1.以“唤醒”激活生活经历。

“习作准备单”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在温馨的提示、画面的回放、素材的搜集、故事的重温、心情的追溯中唤醒储备、激发热情、开拓思路,为后续的筛选运用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和语言图式。以三年级上册部分单元习作单为例:

单元主题 习作内容 准备单类型 设计提示多彩生活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生活记录式你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从今天起,请把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表格,还可以画图画。可以仿照例句,每天如实填写。(例句表格略)名人故事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画面回放式闭上眼,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人是: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最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事情是这样的:

细心观察写一则观察日记观察尝试式我们周围有很多虫子,找一种,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的事和大家说一说。(记录表略)灿烂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收集、采访调查、主题体验壮丽山河请根据以下传统文化的类别,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可以尝试做一做、查一查、尝一尝,甚至去游玩参观,你也可以对疑惑的地方采访一下“专家”,如果你把实物、照片等成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就更好了。(素材整理表略)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照片回放式请你在家长的帮助下,翻翻照片,回忆一下你到过的好地方,选印象最深的一处向大家介绍。我去过的景点:用一句话夸一夸这个地方:回忆一下这个景点,我印象最深的是:

2.以“体验”获得真情实感。

体验活动是作文起步阶段最常用的手段。“习作准备单”要顺应学生心理需要,让其在“体验”中经历过程,获得真实的情感满足。

主题体验:在三下“感恩父母”的习作前,设计“给鸡蛋当一天爸爸妈妈”的体验活动,体会父母照顾孩子的不易与用心;在四下“乡村生活”的习作中,走进农村,去体验乡村特有的一种游戏活动,如竹园竹艺、泥巴的快乐、吹豌豆、寻野味。

走访调查:走访,既能近距离获取采访对象的具体事迹,更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如三下二单元对家乡环境的调查研究;四下五单元对“热爱生命”的故事和人物的调查;三上五单元对本地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体验等。

观察记录:这类准备单渗透的是工夫,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连续性的长时间观察中学会多感官参与的观察方法,及时记录所得。如四上“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单是外形,静静观察一会儿便能很快写成,而了解生活习性,则需要若干天时间。这就需要用上观察记录表格,让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调整使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也是如此。

二、以“跟踪·对比”的习作准备单交流,导向习作方法

习作预习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来给予跟踪、交流、解惑,在方法引领中向深处、广处发掘。

1.在“跟踪”中保持热情,调整方向。

保持学生习作准备的热情度,需要随时跟踪反馈,在跟踪反馈中时时提醒,层层点燃,不断调整准备的方向。如四上二单元“观察与发现”,我们设计预习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每天做观察记录。实际操作中发现,有的学生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去(比如凤仙花的生长期太长);有的学生观察角度单一,不能有新的发现,兴趣不浓(比如绿豆发芽后变化不大);有的学生记录虚假,流于形式(比如蚕宝宝的生长是按科学书上内容填写)。所以我们分组、分时间段进行跟踪交流,在“共同体”的参与中保持热情,激发多角度观察。观察绿豆的每天交流,引导从看、闻、量、摸等多感官交流;观察蚕宝宝的三天一交流,用照片拍下它的变化,发现它做的奇怪的有趣的事,在追问中查阅百科全书,了解原因……

2.在“交流”中引领示范,获得方法。

在互动中提醒方法、开拓思路。如写“多彩的秋天”中,学生交流后发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秋天的快乐:可以在游览中欣赏秋天的美景;可以在动手中获取秋天的果实,品尝秋天的美食;可以在秋天的田野中放肆,在捉虫挖土中发现放大的新奇的喜悦……

在交流中细化体验,引导记录方法。比如写“父母的爱”,如何在习以为常的照顾中看到爱的细节,受到新的感动呢?有的学生用“妈妈语录”记录了“烦”背后的爱,“话”之外的心;有的学生用“每日一照”拍摄了妈妈给他准备的“方便水果”;还有的学生记录“爸爸的作息表”,看到了山一般的安全和水一般的温柔……一个个细节的放大,一份份独特的记录,一声声真诚的感恩,为后续写好“父母的爱”做好了铺垫。

3.在“对比”中择优删选,厘清思路。

对比是素材遴选的好方法。和谁对比?和书本,和同学,和自己。

和书本对比:在单元整组教学中,以课文为例提供习作参照,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一些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比如第二学段的第一篇习作是“我的课余生活”,怎么把课余的活动写生动?向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如何围绕一个词把画面写具体。

和同学对比:素材遴选反映的是孩子们独到的眼光,独特的审美视角,摒弃人云亦云、有事例无细节的素材,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个性是文章的灵魂,鲜活的细节是文章的血肉。教师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比较,提升他们的认识品位。比如上文中关于“父母的爱”的交流,在不同记录形式、不同关注载体的对比中,学生发现原来爱有那么多方式,在对比中摈弃“生病送医院、唠叨的关心”等老调甚至虚假的选材,进而激活更多的记忆碎片:生活“土方”中的精心育儿、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老天真”、牵动情绪的“晴雨表”……充分的预约,才能迎来来自心底的文字的精彩登场。

和自己对比:即在自己的资源库中就某一主题进行材料对比,择优录取。如在三上一单元“我的课余生活”一周记录中,活动内容和感受各不相同,哪个活动是最值得记录的?叩问自己: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哪个活动最能表达出自己生活的趣味?“要打动别人先打动自己”,在对比中挑选最合适的内容。

三、以“对话·养护”的习作准备单使用,凸显言语个性

习作的准备其实是说和想的过程,但落实到写,往往缺少行之有效的从说到写的支架。因此课始的对话互动,课中的细节充实,课末的欣赏养护,都是在准备单基础上的提升和运用。

1.课前多方互动对话,搭建习作支架。

课前,借助“准备单”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提供有效的对话载体,在师生、生生的“分享、质疑、提问、补充”的对话中不断架构起习作的支架,突破“写什么,怎么写”的心理关。比如三下“学本领”单元的习作中一位学生搜集了以下资料:

本 领 学书法学的原因 和爷爷贴春联,龙飞凤舞,一字多形学习过程 兴致勃勃(想象成功后的潇洒)—叫苦连天(天热、手酸、枯燥)—学习的酸甜感慨学的结果 放弃了——遗憾极了

这样的材料积累,简洁明了,有效地提供了习作支架。在对话中教师把取材的指导做细致教具体,不但能让学生的素材准备落实到位,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抓点子”(提炼中心),“搭架子”(安排结构)。

2.课中细节追问对话,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有了写作支架之后,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记流水账,把内容写具体。这就需要在课中抓住细节进行追问,在追问中突破重点难点。如四下“写我佩服的一个人”,杨同学收集的准备单上只写了“我爸爸近40岁了,还每天认真学英语”。于是课堂上我们通过“模拟访谈”的方式,让其他学生不停来问:爸爸为什么要学英语?爸爸向谁学,怎么学?他的认真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你怎么评价你这位“学生爸爸”?……不断地问、采访,促其回忆,把文章“问”具体,同时勾连课文表达,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方式写具体。还要引导学生在回忆中融入自己真实感受的联想,将场景画面进行具象化和情境化。总之,根据学生实际,借助准备单,或追问细节,或扩充场面,在突破重点难点中实现一课一导。

3.课后展示各不相同,养护言语个性。

展示“不一样”的选材,拓宽遴选的角度,寻找内在的冲动。如学生在四上“成长的故事”准备单中罗列自己的故事,每个学生在回忆中走进自我,找到了最本真的素材,每一个话题都能找到共鸣的回应,激活内在言说的欲望。

展示“不一样”的表达,寻找独特的变式,激活个性的思维。三上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有的学生是吃货,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开题,按时令节气介绍本地传统小吃;有的学生在“为什么要关门烧纸钱”“为什么要举火把绕田跑”的悬念设置中,娓娓讲述节日活动;有的学生以导游词的方式来介绍本地历史建筑名胜。不一样的关注视角,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展现的是不一样的思维视角,但同样精彩。

展示“不一样”的语言,品读鲜活的个性,养护言语的灵性。“点点同学真是人如其名,个子一点点,吃饭一点点,成绩一点点,连每天的文具都只带一点点。”透过这样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看到的是学生独特视角下的言语灵性,读罢,除了会心一笑,更有默默颔首。遵循一课一得、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在展示中为每一位学生找到言说的自信,在与“读者”的对话、交流、分享中,获得成功,养护个性。

当然,基于“习作准备单”的习作预习,不是预写,是预先思考、预先构想。它有明确的习作目标指向、清晰的选材指南和妥帖的情感激发,它也让习作预习从形式走向落实,让学生的习作有备而来,精彩而至。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生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