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引妙导灵动高效
——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谈说明文教学

2018-04-25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金字塔说明文

梁 珊

说明文科学性强,语言精练,逻辑严谨,与其他文体风格有较大区别。如何品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儿”,让说明文教学也能灵动高效呢?笔者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在“引”和“导”上下功夫,力求使说明文课堂变得灵动高效。下面以苏教版五下第14课《埃及的金字塔》为例阐述自己的做法及心得。

一、练梳理,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梳理信息是阅读说明文的一个好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能提高说明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第一次试教,笔者采用的方式是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前面部分,学生概括,教师写;后面部分,学生先说,再上台写。反思这一环节,教师主导,部分学生主动,而落实到笔头的,仅限于上台板书的4名学生。如何让全班学生都能经历从读、想,到书写、修改的这个概括内容的全过程呢?

在试教到第四次时,采用全班做笔记的方式。课前给每人发一张大白纸,作为课堂笔记纸。课上指导学生学习概括的方法,并凝练成关键词写在笔记纸上。这样,在概括环节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当每一位学生独立做笔记时,学生在概括中的问题也清楚地呈现出来了——有的不懂得提取关键词,用长句子表达每部分的意思;有的概括不全面,只取其一,遗漏其他;有的不懂得段落合并,把“建造过程”写了两遍。接着,在实物投影下进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进行指导,学生在修改完善中体会概括要凝练,要全面,用词要准确。

教学片断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吗?(出示《恐龙》《秦兵马俑》课题)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做笔记,是读书的好方法。这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

师:通过学习课文,提取信息,他用树根式笔记列出恐龙的名称和特点——雷龙大、梁龙长。行款整齐,书写端正,写得多清楚!瞧,他还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梁龙,画图,标长度,写出说明方法。

师:读了《秦兵马俑》,他先用条目式笔记写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又围绕第2自然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三个坑的主要信息。虽然恐龙、秦兵马俑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经过作者一描述,我们就明白了。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看看课文说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提取课文的关键信息,并简洁、清晰地呈现出来。

(生上台,投影展示。)

通过复习回顾与动手实践,学生对梳理信息记笔记的方法了然于胸。他们充分地感知文本,充分地读,深入地思考,把自己的所获梳理出来,又不断修改完善。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既有信心,又有兴趣,心理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

二、借笔记,领会谋篇布局的学问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文章的谋篇布局也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笔者在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用笔记引导学生领会文章谋篇布局的学问。

教学片断

师:在这些知识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

生:我对胡夫金字塔很感兴趣。

生:我很想知道金字塔是怎么建造出来的。

师:你最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最需要表达清楚的,也是课文最详写的部分。做上什么记号呢?

生:可以给重点内容打上五角星。

(师板书示范,见右上图。)

师:信息梳理到这一步,课文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生:我发现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开头和结尾。(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组合在一起读。我读句子的开头,请你们接着往下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来,金字塔矗立在——

生:(接着往下读)起伏的黄沙之中。

师:让我们把这句中的“矗立”换成第1自然段中的两个四字词。(读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来,金字塔——(教师停顿)

生:(接第1自然段)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师:(读第1自然段)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一立就立了——

生:(接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

师:现在,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课文是首尾呼应的。

师:把你们的发现写在笔记纸上。

(生在笔记纸上标出“总—分—总”和“首尾呼应”)

师:胡夫金字塔的样子和建造的方法就像前后相连的两幅连环画。是哪一句话把这两幅图勾连在一起的呢?

生: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师:请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过渡句。

生: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作者的写作就如同金字塔一样精巧!段与段之间连接得也有学问。

(生在笔记纸上标出“过渡句”和“承上启下”。)

课文的表达在详略、结构、过渡等方面特点突出。课堂笔记的梳理没有止步于对课文内容的读懂,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即不仅读懂说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说的。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现表达的详略、过渡的精巧、课文的结构等特点,并把发现的表达方式逐一记录在笔记中。用符号表示详略,用箭头表示连接段落间的过渡,用关键词记录要点。笔记从罗列主要内容,到整合内容与表达,建构起有结构的知识,梳理成了有结构的笔记,学生从“学知识”走向“学方法”。

三、善对比,体会说明方法的精妙

大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是《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表达的一大特点,而作者在列数字后,又用其他说明方法加以补充。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特色,是这节课教学的价值所在,更是本课的让学之处、探究之处。

在介绍金字塔的外观和构造时,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并用的方式:(1)列数字+作比较。(2)列数字+作假设。

教学中,教师不把自己的发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带领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拾级而上,进行有效的“攀登”。

1.课文与课文对比阅读。

在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时,引导学生与《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两篇课文进行诵读比较,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表达的秘密:为了把事物说得清楚,作者常常先列出数字,说得准确,再作个比较,说得形象。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先列数字,再作比较的方式在说明文中很常见。

教学片断

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从三年级起我们就在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它很熟悉。不过,本课的数字里可藏着大秘密。读读列数字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有些列数字的句子里,不只有列数字。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师:我来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瞧,这句话的前半句就把金字塔的高度介绍得非常清楚,准确又简洁,为什么要继续往下说呢?

生:前半句只告诉我们金字塔高146米多,但是我们想象不到146米多到底是多高。

生:40层高的摩天大厦我们见过,这样一比较,我们就知道146米究竟有多高了。

师:这样的表达,在其他的课文中也有。翻一翻《秦兵马俑》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能不能找到?

生:《秦兵马俑》里有这样的句子——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生:《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里也有这样的句子——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有的河床宽达几十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

师: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起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句话都是拿摩天大厦、足球场、亚马孙河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介绍其他事物。

生:这三句话都是用数字告诉我们具体有多少,再用一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师:拿我们熟悉的事物和陌生事物作比较,这么一说大家就都明白了。这几个句子都是这样,先用准确的数字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情况,再用形象的比较让事物仿佛浮现眼前。多种说明方法并用,效果多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课内与课外的对比阅读。

学《埃及的金字塔》中的“列数字+作假设”时,将阅读引向课外,在相似表达的阅读对比与积累中,发现小数字里的大秘密。学生自主发现,原来先列数字,再进行多次假设的方法很有画面感,由此感受多种说明方法并用的效果。

教学片断

生:“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我发现砌成塔身的巨石很多,作者说,多得可以铺成道路绕地球一周,还可以装60万个车皮。

师:这两句中的“如果”是对上一句中的哪个数字的再说明?

生:230万块。

师:是呀,230万块到底有多少呢?作者作了两个假设——把它铺成道路绕地球一周让你看到,把它装进60万个车皮让你知道。

师:作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先列出清晰准确的数字,再加上其他说明方式进行补充,他说得清楚,我们读得明白。这就是表达的魅力。

就这样,在比较中求异、求同,让学生在与大量的语言文字的接触中,学习表达方法,发现表达规律,体会说明方法在表达中的精妙。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金字塔说明文
“金字塔”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上有座“金字塔”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