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2018-04-16王晓林
王晓林
(绥化学院体育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
近几年来,高校特殊体育工作备受关注,对其开展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在各种学术文献中关于支持理论体系的研究却相对缺乏,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理论体系作为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的开展依据。为此,必须掌握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的构建状况,并根据高校特殊体育工作的类型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来构建共同遵循的理论体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主要以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方面的文献资料、论著和教材多部,获取本研究需要的重要的文献信息和数据;采用综合分析法对文献信息和研究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概括,获取有借鉴价值的线索;并通过比较归纳法针对学者关于支持理论体系研究的典型的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结果与论证
(一)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的构成。高校特殊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备高校体育本质属性的同时,二者在目标任务上也具有相似之处,但研究对象却截然不同,有本质区别。所以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必须以特殊教育对象为出发点,以高校特殊体育的类型为突破口来构建符合高校特殊体育工作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
1.学科知识的构成。高校特殊体育主要分为教学、训练、师资、竞赛、管理、组织、权利、锻炼、资源、文化10大类,所开展的工作必然要涉及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把其作为实践运行的根本依据。经查阅整理文献资料后,将这些科学知识分为3类,第1类,与高校特殊体育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特殊体育学、体育各学科知识、运动训练学、体育原理、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第2类,与高校非特殊体育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保健学、营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以上2类理论知识是通过高校特殊体育教师传授给特殊群体,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而第3类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不是学科类的知识体系,但对开展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起到引领保障作用。
2.理论体系构成。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主要有三部分构成(见表1), 称为“一体-两翼-三结合”的理论体系,呈“金字塔型”框架结构(见图1),“一体”即“健康第一”的主体思想。“两翼”即“特殊体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的相关原理。“三结合”即一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与体育学科知识相结合;二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与非体育学科知识相结合;三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相结合。
表1 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构成情况统计表
图1 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金字塔型”框架图
首先,第一层:基础理论,即“健康第一”,这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贯彻执行的主体思想,要求通过学校体育活动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可见,高校特殊体育也必须在这一主题思想的框架内开展相关工作,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使高校特殊群体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和修复,尤其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更应该把其作为理论依据,所表述的本质内涵是开展支持工作所必需遵循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由受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支持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1],在这一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其次,第二层:发展理论,即“特殊体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的相关原理,这属于体育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其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种类可以作为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的理论依据,例如特殊体育学中的特殊群体体育、特殊体育活动规律、特殊体育组织等,特殊教育学中的特殊教育技巧、特殊教育组织论、特殊教育管理体制、特殊教育要素论等等,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高校特殊群体,只是存在的教育环境所不同而已。通俗地讲,就是特殊体育学是研究特殊群体在特定的体育环境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科学,而特殊教育学是如何对特殊群体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二者都属于新兴的学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特殊群体的变化而变化[2],并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最后,第三层:创新理论,即“三结合”,主要指在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的过程中出现的可以借鉴运用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国家根据实际状况补充、修订颁布制定的高校特殊体育政策法规,这些理论和政策在高校特殊体育支持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且高校特殊体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工作的理论依据。可见,这个过程是在总结高校特殊体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且基于多数学者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二)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体-两翼-三结合”的理论体系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也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运用的根本依据,既具有高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又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而且还会随着高校特殊体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而不断革新,从而形成更适应于高校特殊体育发展的理论体系。
1.差异性。该理论体系突出表现为对象的差异、学科知识构成上的差异以及支持服务上的差异,而最为显著是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整个体系的最终实施对象是高校特殊体育工作以及相关事务,受益者是高校特殊群体,在整个支持过程中高校特殊群体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与方法,理论修养得到培育,文化层次得到提升。此外,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知识的构成中,存在体育学与教育学及特殊体育学与特殊教育学的多种知识的有机融合与重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该理论体系的第三层会随着高校特殊群体的本质特征变化、特殊体育环境的变化与各项支持工作出现良性循环发展时,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就是各原学科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将随之发生变化[3],知识出现重组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可行的理论体系来支撑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高校体育工作的理论支持是单一学科的知识重组,与该理论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
2.多元性。主要从该理论体系的构成上看,存在体育学、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甚至随着特殊体育工作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学科,共同构成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的理论体系,成为该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理论体系内的各种知识相互协调,发挥整体效应以满足高校特殊体育支持需要的理论需求。可见,这种发展趋势将会使该理论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学科知识构成,是多种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双重作用导致体系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或单一知识发挥作用,或两种知识发挥作用,或多种知识综合作用,共同为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支撑,确保支持工作有的放矢,目的明确[4]。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多元性并没有导致该理论体系出现结构涣散、凌乱以及松散的现象。相反,会根据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的进度、变革、更新以及形势发展产生多种支援效果,结构框架内的学科知识统一相互联络,共同发挥作用。
3.复杂性。该理论体系虽然从结构框架上看,较为简单明了,但内部运行却较为复杂。首先,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范畴较为广泛,形成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每个学科知识必须与其他知识相互联络,共同发挥作用,而在理论体系的第三层则显得尤为突出,所出现的创新理论也较多。其次,支持服务的复杂性,该理论体系是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的理论依据,是支持保障体系的理论支撑。但由于高校特殊体育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导致理论体系在知识重组以及发挥作用时就显得较为复杂。最后,受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该理论体系在运行的最后阶段,主要的受益者是高校特殊群体,但该群体的构成却较为复杂,在体能、运动能力、身体机能、肢体等方面各不相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尽相同[5],使高校特殊体育工作者不断调整工作方案,寻求解决对策以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
4.可变性。任何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该理论体系也是如此。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健康第一”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重新构建新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新的知识取代旧知识,所形成的新理论也会得到实践的反复检验,而最终验证是否可行[6]。这种变化的理论体系并非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进行,而是根据高校特殊体育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理论体系的可变性也是高校特殊体育工作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论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使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形成适合于高校特殊体育支持工作的最新最科学最合理的理论体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国内外专家学者专门针对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2.高校特殊体育支持理论体系涉及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作用;3.构建出“一体-两翼-三结合”的理论体系,由3个部分构成;4.理论体系呈“金字塔型”框架结构,分为3层,第一层为基础理论,第二层为发展理论,第三层为创新理论;5.理论体系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的特征。
(二)建议。1.高校特殊体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加大理论体系的研究力度,改革高校特殊体育理论体系的学科知识构成,确保理论体系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政府和高校要重视特殊体育工作,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保证各项工作稳步实施;3.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体系的构建效果,及时丰富完善理论体系以适应新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艳梅.多学科视角下的特殊教育理论与基础——评《特殊教育学》[J].教育评论,2016(7):94-95.
[2]邓猛,颜廷睿.社会理论视野下的特殊教育学探讨[J].教育学报,2016(6):62-68.
[3]段婧.基于和谐视域的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设计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6(19):15-17+21.
[4]吴元庆.基于学校特殊体育模式支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6):218-219.
[5]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6]杨小宁.特殊体育专职化教育质量的绩效考核[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