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3何浩亮
何浩亮
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等特点。微课在实现远程教学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微课已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预习新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琐碎且繁多,初学者较难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将设计开发的微课资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在线发布,构建微课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自主预习。如在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学生只看教材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考虑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笔者制作了一个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微课课件,学生只要用鼠标触及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就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显示这种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考虑到本节课穿插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笔者将人教版配套光盘的实验视频剪辑下来,制成只包含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的3分钟视频。考虑到细胞中结构和功能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笔者将分泌蛋白分泌过程和吞噬过程两个微视频插入到PPT中,点击就会演示过程。学生先阅读文本,然后观看微视频,结合导学案,起到了课前预习的作用。
二、突破限制,快速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广告、新闻、趣事等素材,通过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设置成特定的教学情境,录制微视频并播放,能快速进入教学,收到较好的导课效果。在讲授“人类遗传病”时,可以播放视频《“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视频中展现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灿烂前景,让很多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变成了可能,这样导入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好奇心被迅速激发,产生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三、拓展资源,形象描述复杂的生物现象
传统课堂嵌入释疑解难的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過程、兴奋的传导、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表达与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仅凭教师讲解,很枯燥。如何将这些内容讲解得形象而生动,让学生理解并消化,需要一线教师探讨。研究显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动画与视频等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微课更有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是重难点。为了能够形象生动地描述这两个过程,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引入游戏方式。看着微视频,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就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消化和巩固了。
四、搭建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不同,在教学中如果用统一的要求去教学,势必难以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一难题将逐步被破解。现在,很多学校正在推广使用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制作一些微课,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教师也可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通过微课讲解,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新授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微课。层次差的学生,观看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概率、表现型概率计算方法的视频;层次好的学生,观看9:3: 3:1的变式视频。该环节既可以应用于预习和复习巩固过程,也可以应用于课堂知识讲解过程。一般来说,微课要尽量多准备些,教师应将所有微课资源上传发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行下载与学习。
五、翻转课堂,课后总结复习,再现章节知识框架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有摘抄了教师的课堂笔记,才能较好地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而微课具有再现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需要的课件资源,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重复观看,直至掌握。在复习阶段,效果更好。在高三复习或者期末考试复习中,学生对很多已学习的知识有所遗忘。教师可以将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如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制成知识网、流程图和概念图,最后制成微课,让学生边观看,边回忆,能起到再现与掌握章节知识框架的作用。
总之,运用微视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打牢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