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让物理课堂无限精彩

2018-04-03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烧瓶实际操作浮力

罗 攀

(广西博白县旺茂镇第一初级中学 537618)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与实验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物理课堂一旦离开实验就会失去活力,毫无精彩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引导,借助实验直观、形象的特点展示学科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问题和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因此活化课堂,充分展现学科魅力,与此同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开端,也是基础阶段,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注重弹性,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下主动探究,以此增强学习信心,实现教学优化.

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时,考虑到浮力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我就设计探究性实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具体实施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合成小组,之后根据要求进行操作:将一个已经拧紧的空的饮料瓶不断压入水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操作,更要观察、感受,亲身体验瓶子完全浸入水中前后手的感受,以此推理出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实际操作时,学生分工合作,轮流感受,在瓶子没有完全浸入水中时,学生真切感受到:随着瓶子被越压越深,瓶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感受到的浮力也越来越明显.根据这一点,学生初步发现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然而,当瓶子完全浸入水中后,无论手怎样移动,学生都无法感受到浮力的变化.根据这一点,我鼓励学生猜测:“这一现象与什么量有关?”通过思考、交流得出结论: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出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之后,我让学生将水换成其他液体,重新实验,让其感受与之前与什么区别.以氯化钠水溶液为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感觉浮力变小.由此,学生便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稍作总结就能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条件,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调节好“学”与“教”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内部力,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二、注重讲解,提升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做实验,尤其是在操作环节,十分积极,总能完成任务.但是,到了实验题目的演练环节,就错漏百出.分析这一情况,问题在于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仔细观察,错漏要点,导致认知出现错误.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就要加强内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抓住实验本质,根据现象深化知识理解,以此完善认知结构.在教学“汽化和液化”内容时,我设计实验,进行气压与沸点之间的关系测量.在这一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观察,之后组织讨论,学生发现:烧瓶中的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开始沸腾,这时用温度计测量水中的温度,并且用瓶塞将瓶口盖紧,将烧瓶倒置,这时用凉水直接浇到烧瓶上,就能让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这时,我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他们惊奇地发现:此时的水温已经低于沸点.我随即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学生产生疑惑,我结合实验进行讲解:在烧瓶上浇上凉水,就会导致水蒸气迅速液化,使得烧瓶中的气压变小.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再次沸腾,沸点就会降低.随后提问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改变了液体的沸点?”学生随即反应:气压.由此,便充分发挥实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和实际操作中探究,一方面培养其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学生科学探究的观念,充分意识到实验之于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由此深入其中,主动探究.

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气压与沸点之间的关系,还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操作、观察中产生疑问,并跟随引导逐步深入,将现象与理论结合,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促进学习效果的优化.

三、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新课标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究中实验、操作,以此促进问题解决,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在相互的交流中深化认知,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设计了实验,并且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实验,以便顺利实验.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学生本应该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的象,但实际却没有找到.对于这一问题,我提醒学生寻找凸透镜的焦距.于是,学生开始回顾旧知,讨论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针对这一问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得出了不同的方法,像“利用太阳光照射”,根据原理创新思考,有效解决了问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小组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像“怎样才能使凸透镜成的像最小?”对此,我就鼓励学生猜想,并且操作检验,以此激发思维,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巡视课堂,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激发其灵感,促进合作交流,以此实现思维碰撞.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良好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不断地认知、探究中发展、提升,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培养目标.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鼓励和增强学生实验信心,还给其提供自由的实验环境,引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利用实验优势,激发学生,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体会学科魅力,落实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科研究,钻研教材,提升专业,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

猜你喜欢

烧瓶实际操作浮力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钢化玻璃的来历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究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与实际操作
试论体验性学习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语文生本课堂中字词教学的实践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