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

2018-04-03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郑 雷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本身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双重使命,高校的精神风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高校精神风貌中一项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今多元化时代,通过明确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天然本质关系,确定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个新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深刻存在着,青年大学生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有美好期盼,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无法很好回应学生的关切。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格局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性的双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我国目前的文化格局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激荡的结果,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加之西方借助其各种资源优势持续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势渗透进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这些都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领域,尤其是高校的文化育人建设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突出强调社会性和政治性,人文性的因素比较缺失,而这样的认知局限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目前学界对文化育人讨论较多,主要包括文化育人的本质及内涵、理念价值追求以及路径方法等。比如,郑卫丽认为,大学文化育人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大学文化育人活动包含实践的主客体、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路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集中表征着育人活动的实践本质[2];李建国认为,文化育人的核心内涵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为内容,通过文明化的方式化育人性[3];李辉认为,文化育人的价值和根本是人本身,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服务人[4];在实现的路径方法上,任世雄认为,应从挖掘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融合多元文化、深化文化实践等途径下功夫[5]。上述论述侧重点不同,也很有参考研究的价值,但是以新时代作为背景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进行深入实践探索的还并不多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以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体现于此。

“文化”一词从词源上分析,在古代的意思就是“文治与教化”。西汉的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6]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7]这里就含有“教化”之意。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风貌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辞海对文化含义的界定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8]对于校园文化,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其物质载体和形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专指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内发生的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要具备一定的发展方式以及令其生发的社会物质条件。在高教活动中,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的内容丰富,不但包括传统文化观念,而且也蕴含着现代文明的要素,包括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等,它运用多种手段方式来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一

校园文化通过构建完整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系,宣示校园精神、传统和作风来达到教化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德育优先的育人理念,从这点来说,两者具有天热的本质联系,目的同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属性

一般意义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它的“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等,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却有所忽视,而这也恰恰是其核心的属性之一。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大学生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9]。如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对“政治”的追求,从而忽视“文化”的教化功能,这恰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曲解,是一种短视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0]。文化的地位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是由它的教化和调控功能决定的。文化自诞生之时,就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不可分,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刻的,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某个人文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教化,以便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人,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行为方式等也会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身目的而言,也是一种教化。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0]。

正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属性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0]。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特点,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使青年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这样的教育效果要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事半功倍。当下,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自主性非常大,对自己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开发都是一种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的有力弥补。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与传统的一种外在表现,它所营造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校园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也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0]。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学校同样需要牢牢掌握并且主动作为。

1.认真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适应调整和变化的过程。高校要积极适应这个过程,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树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规划与发展和学校有序建设的重要保证”的理念,坚持施行“欲施建设,规划先行”的策略。制定符合校情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做到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应注重对老校区、老建筑的保护,要树立“保护”意识,做好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主动占领各种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阵地除了课堂之外,还有校园活动阵地、社团阵地、传播阵地、校园环境阵地等,这些阵地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校园内部举办的各种学术、科技、文体等活动中,要精心设计,认真筹划和组织,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高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扶持和管理,使社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除了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之外,要主动占领新媒体等传播媒介阵地,利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旋律。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精心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多元时代,多元价值观、多元道德观、多元政治观、多元生活观等都对高校带来了冲击与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的“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做到在思想上进行引领、行为行动上进行指引。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青年大学生是其中的主角,理所当然地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来,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通过活动得到锻炼和提升。

1.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者众多,其中青年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群体。青年大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表现欲和交际需求,而且他们大多都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敏锐的鉴别观察力和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不能使青年学子感到压抑和缺少民主自由,否则校园活动会对青年学子慢慢失去吸引力。当然,这种民主自由也并不是绝对的,也是有条件的,也要考虑主动发挥与被动服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的辩证关系。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主动创造,要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蕴含的是集体与个体的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个性是一种创造力,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如果个性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会阻碍创新,迟滞事物的发展。

2.项目化模式建设校园文化

项目化模式通过设定一定的要求,比如目标、时间、资金、人力等要素来完成一项既定任务。这种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更注重人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理念,它从选题、实施到总结整个活动的流程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更加注重了活动的有效性。项目化运作模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自身优势和借助各种媒介,带着任务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这种项目化的运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确保主题活动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在活动的项目化运作过程中,大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从团队组建、活动策划与安排、活动的总结与提高等方面得到锻炼。

3.指导学生提升班级、社团等思想文化品位

班级和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需要通过班级得到落实,班级的建设重在加强班委建设,特别是班级党团的建设,有一个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学校学院的各项举措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与执行。因此,班级核心应通过开展一些贴近校园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主流文化思想。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培养场所,而且社团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也会助推校园文化的发展。所以,高校应当通过建立健全体制、规范社团管理、加强支持引导、打造精品社团等提升社团的思想文化品位。

(三)注重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在于文化的积淀,校园文化,简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根植于学校土壤,真正建立起学校自有的文化教育哲学,体现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学校文化理念,让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真正走入学生的发展历程,并改变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应确立学校校园文化理念,让理念成为校园精神和人格化的一种根本体现,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其次,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优化,形成符合高校文化气息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举办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等体现高校学术氛围的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2.培养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12]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营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可以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和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爱校荣校教育,发挥大学精神育人效用。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高校长期办学中的文化积淀,它深刻地体现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感染效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结合自身历史,挖掘先辈学人的优良传统,让校史、校风成为大学生产生荣誉感的强大动力。“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10]

3.树立和宣传校园先进典型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和宣传校园先进典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先进典型是在高校具有巨大榜样作用的人、事件或者组织等,校园先进典型是校园精神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一个缩影,它在校园内树立了精神标杆和榜样旗帜,使校园价值观得到认同。高校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先进典型做正面的宣传与报道,紧扣时代要求,保持对先进典型的学习,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同时,高校也应建立与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做到典型宣传效果的最大化,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到激励。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