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联想 培养物理分析问题能力

2018-04-03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逆命题结论物体

刘 军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学 225111)

初中物理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建立一定的模型来对知识进行链接.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多维联想,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物理问题都是随着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出现的,学好物理,可以更好地把生活中的问题从物理的方面来分析,并且进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多维联想,从而培养他们物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关注特征,由“条件”到“结论”

在一个物理问题中,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条件来供学生进行参考.每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差异,都有每个题目的特点.因此,不同的题目,条件也会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论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要抓住题目的特征,找到题目之间的异同点来进行解题.除此之外,还要把握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从已知出发,关注“条件”,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我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与浮力”时,我就让学生从条件出发来想到结论.在课堂上,我主要向学生灌输一种思想,即看到条件,立马想出相关的结论,不用再证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在讲“浮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各个方法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当物体漂浮在水中时浮力的计算过程,以及在物体悬浮或者漂浮时浮力的计算方法.最后,把公式进行总结:当有一正方体沉于水下,那么,F浮=G排液=ρ液gV排;当物体悬浮或者漂浮时,F浮=G物=m物g.所以,当知道题目中所要考的是浮力的知识时,把握住这个特征,进而在脑子里把物体是否浸泡在水中进行区分,然后再寻找相关的公式计算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这样,通过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掌握题目特征,再从所学知识着手,会让学生物理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同时,还会节省时间.

通过清晰地认识到题目中的特征,进而找到解题的思路,从“条件”出发,联系学过的物理知识,一步一步找到题目的“结论”,从而得到解题的办法.这样,会大大减少做题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还会让答案的正确率得到提高.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特征进行关注,提高解题效率.

二、克服惯性,由“信息”到“陷阱”

物理题目中都会出现一些“信息”,当学生看到这些“信息”后,就会反应到相关的知识点上.但是题目中的有些“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它们是残缺的.这是,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解题方案,继续保持自己的惯性思维,就会陷入解题“陷阱”,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答案错误,不能得分.所以,当面对一个物理题目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看到题目中真正的信息,以防掉入“陷阱”.

例如,我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时候,就专门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来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在学完“摩擦力”这节内容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其斜边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物体A,存在一个平行于斜边的力F来拉物体A,使物体A做平行于斜边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斜边的长度为L,物体A重为G,直角三角形的高度为h,求物体A受到斜边的摩擦力为____.看到这个题目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由于“惯性”的原因,学生立马就会自然想到“二力平衡”,就会得到答案f=F.但是题目中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不是“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少了一个关键词“水平”,导致大多数同学都是错误答案.在这个题目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信息”,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陷阱”,需要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通过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揭开物理题目的真实“面纱”,让学生找到题目中隐藏的“信息”,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所以,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中的“信息”,打破学生平时的思维模式,谨防“上当受骗”,得不偿失.

三、反弹琵琶,由“命题”到“逆命题”

物理学中有一些问题,既可以从条件推出结论,又可以反推,从结论推出条件,即“逆命题”成立.但是,这些情况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问题.有的问题只能从条件推出结论,而从结论推不出条件,即“逆命题”不成立.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要加以分析、理解与区分,找到问题之间的异同点并加以记忆.

例如,我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的时候,就通过“逆命题”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完“9.3力与运动的关系”之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此部分的内容,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原因: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那么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②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在听到问题之后,有的同学毫不犹豫说这个“命题”和“逆命题”都是正确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对问题②持反对的意见.学生各执己见,各有各的想法.其中,一个同学说①正确,②错误,我让他来说明原因.他说①是肯定正确的,学生也都同意.对于问题②,物体受到了一个力,如果这个力是平衡力的话,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但是如果这个力是非平衡力的话,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在听到这位同学的陈述之后,说问题②正确的同学如醍醐灌顶,同时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得更加正确.

通过反弹琵琶,把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换位,让学生判断新建立的问题是否成立,会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加深学生对物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对物理概念掌握得更加全面.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命题”到“逆命题”的转变,让学生加以判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这个能力得到提高之后,学生见到物理问题就会有思路,不会紧张到手足无措.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积极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逆命题结论物体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多角度回顾“逆命题”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在语言的外壳下
《§13.5 逆命题与逆定理》教案设计(导学案教学)
结论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