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贡献

2018-03-30李倓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倓

摘要: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持续推进其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艾思奇开启了中国哲学大众化之先河,《大众哲学》开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展历程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为当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K87 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2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满足中国时代需求,就必须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杰出的践行者与捍卫者,开启了中国哲学大众化的先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习与发展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回望,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范本:《大众哲学》

20世纪30年代,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深切担忧,青年们强烈渴望先进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艾思奇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热忱、解放人民思想的使命感倾注到《大众哲学》的创作中,向大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魅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大众哲学》开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

《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也是艾思奇的代表作。在《申报》工作期间的经历,让艾思奇意识到哲学研究和宣传既要体现出深切的时代关怀,又要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也就是说,哲学既要面向现实又要面向群众。所以,艾思奇选择了通俗现实的方式来表述高深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大众哲学》主要阐释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详细论证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与其科学性。该书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叙事逻辑深入浅出、环环相扣,采用大众熟知的表达方式来论述哲学道理:一是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述哲学基本原理;二是运用日常俗语讲述哲学道理;三是运用历史成语、故事来解释哲学内涵。[1]

(二)《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

首先,该书深受群众欢迎,一经发行就得到广泛传播。《大众哲学》是被群众接受和喜好的普及性读物,出版后立刻掀起一股學习热潮,于解放前印行了33版,后又多次再版,一直供不应求。闻一多、朱自清等许多进步的教授也是该书的读者。这种受欢迎的程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非常少见。其次,该书的表达方式符合当时大众的文化需求。艾思奇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们书斋式的阐释方式,将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大众喜闻乐见的行文方式来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人民反抗侵略和抵制压迫提供了思想武器。最后,该书提供的是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大众的文化。当时,人民对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充满了担忧,《大众哲学》的出现为中国百姓带来了希望。受该书的影响,很多进步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广大群众意识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奋起反抗。[2]可以说,这本书使大众逐渐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两个进路

艾思奇的哲学大众化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进路来看,一方面,艾思奇以“立”为抓手,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另一方面,他以“破”为切入点,对各种唯心主义哲学予以深刻批判,与当时社会中的一些哲学思想进行交锋,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

(一)以通俗化表达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艾思奇在学生时期参加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求学经历,为其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好了初步准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艾思奇毅然弃学回国,先后出版了《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思想方法论》三部著作,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通俗化表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高了大众的思想觉悟。艾思奇奉党中央调令奔赴延安后,承担科研、教学及宣传方面的工作,在“哲学必须服务实践,必须服务工农”的思想指导下,他积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普及,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艾思奇坚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哲学的大众化,全力投入到唯物辩证法及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当中,出版了如《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一批符合当时国情的教材,受到哲学工作者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理论界最早提倡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的人之一,艾思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宣传毛泽东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阐述毛泽东思想,撰写了大量文章并在中央党校内外做过多次辅导报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以批判错误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上海时期,艾思奇主要批判了叶青的伪马克思主义者哲学思想,尤其是反驳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无用论”主张,指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艾思奇通过揭示叶青等人以“马列之名反马列之实”的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在整风运动时期,艾思奇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陆续撰写了《反对主观主义》等一系列理论文章,着力宣传唯物论辩证法,反对批判主观主义。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艾思奇批判反动哲学,捍卫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国民党哲学的反唯物论本质,对推进中国的革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艾思奇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捍卫者,始终坚决反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撰写了《胡适实用主义批判》《批判梁濑溟的哲学思想》等书籍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论本质,通过纠正反动的哲学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科学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能够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但前提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问题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空间维度的拓展

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首位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家。他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深入发展与广泛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实践者,艾思奇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来具体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明确时代进步的要求,坚持以之解决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所关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呈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述和创新。

(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时间维度的延伸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的移迁不停地发展革新,在曲折的道路上奋发前行。艾思奇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根基是立足现实,但实践又是历史的、具体的,他根据当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民族解放的要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的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时代特色。过程常新是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变化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习近平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推进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与内涵不断延伸。[5]十九大直面国家发展的新变化,既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作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等重要论断,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着力解决。社会实践所呼唤和折射出的时代问题正是哲学的中心任务,只有立足时代,才能使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相一致,促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主体维度的深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艾思奇作为我国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驱,他撰写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使用群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并与民族存亡紧密结合,使人民大众自觉地欢迎、掌握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创新:一是坚持以大众为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顺应群众意愿,尊重百姓实践,始终坚持服务大众。二是善用大众化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虽然谈的都是治国理政的大问题,但却讲得生动有趣。三是关注大众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人民的关切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在哪里,及时回应百姓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推进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艾思奇全书(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艾思奇.批判胡适实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