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2016-12-23颜晓峰

人民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颜晓峰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提,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标准作为成效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立场 人民利益 人民标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形式方面的要求,即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也包括内容方面的要求,即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思想,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前提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就是人民属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作为大众化的政治前提。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和方向。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化、人民群众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认识工具,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政治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形式和内容统一。形式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能够符合人民大众的认知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特别是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趋势,适应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让科学真理深入大众、深入生活、深入人心。内容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要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着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反映人民愿望需求。内容为本、形式为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成果。这一创新理论,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通和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思想深刻、语言生动、话风朴实、群众喜爱,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方法要求,更重要的是价值要求,这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大众化的价值导向、内涵和准则。

一是理论创新大众化:着眼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成果,它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鲜明体现了理论创新的这一价值追求。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全力以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二是问题导向大众化:聚焦人民利益重大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是问题导向的产物。问题从哪里来,首先从人民利益诉求上来。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人民利益包括民生需求,也包括权利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只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才能健康持续。否则,人民群众会缺少获得感,终究会导致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激化。

三是理论宣传大众化:围绕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功的基本经验。做好理论宣传,是“同心干”的思想条件和舆论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物,紧密围绕重大决策,着力聚焦大政方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理论支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热点面对面》,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法治热点面对面》,以及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服务大局、推动大势、教育大众的功能。这些通俗理论读物,着力使党的目标纲领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让人们感知熟知深知。人民群众增强了共同奋斗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自觉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程。

人民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依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明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标准。要把人民作为大众化的接受主体、评价主体、创新主体、实践主体。

增强人民对创新理论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和人民接受信仰这一科学真理,认同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就要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把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清楚明白地阐述出来,特别是要讲清楚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内含的人民立场、人民理念,讲清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怎样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权益的。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的关系越近,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越深,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举措越多,就越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更大认同和拥护。

增强人民对实践成效的满意度。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坚持检验理论的实践标准,就是要更加注重人民对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成效的认可度和获得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一个实践化的过程。理论进入实践,效果如何,人民评价是最重要的标准。对一个理论的认同,不仅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创新性、逻辑性和深刻性,而且取决于理论的实践成效,取决于人民群众对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效的判定。人民满意同时也表明了理论的政治性、实践性、群众性,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特征。

增强人民对理论创新的贡献率。党的创新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群众路线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就“化大众”的意义而言,而且是就“大众化之”的意义而言。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进行创造性思维、改革创新经验和不断实践探索的能力,其中包括形象生动语言对创新理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概括,就是来自于群众语言。

增强人民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度。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经过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这一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学习运用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和广大人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促进了创新理论的大众化,有力推动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王梦雅(见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尊重生命,唤起“善根”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