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专业化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2018-03-30何静张颖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

何静 张颖

摘要: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圣理工学院为样本,聚焦于合作办学单位专业内涵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对当前专业内涵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策略,进而为提升培养质量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建设 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68-02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和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和人文交流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高端俄语人才(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俄语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为顺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江苏师范大学积极开展中俄合作办学。

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设立“中俄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交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工程”和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与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学”硕士专业。2016年9月19日,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正式成立,这个学院成为国内中俄合作办学首个办学机构。学院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744人。2009年以来赴俄罗斯学习学生共224人,目前有9人在读,6人在本科阶段获得俄罗斯国家政府奖学金,28人获得中俄学院资助出国留学。赴俄罗斯学习的143名毕业生全部获得俄罗斯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其中76人在俄罗斯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1月,学校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进行合并管理,简称为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目前,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是国内开展对俄合作办学学生最多、办学层次最高的学院。

一、专业内涵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强化措施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其主要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安排和专业教学条件等构成。[1]p31-32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2]p45

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把专业内涵建设视作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积极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院努力整合现有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有选择、分步骤地确定重点发展专业,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等品牌特色本科专业,并相继建立了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及校品牌专业,“电子信息”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国际贸易学硕士项目是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学院获得“动车组转向架系统检修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具有“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省级先进激光材料和器件重点实验室、省级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科学计算与信息技术综合训练、软件工程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综合性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经过多年努力,学院的专业内涵建设正逐步走上正轨。

与此同时,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的专业内涵建设面临建设任务繁重、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教材适用性不足、师资培养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增强等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内涵建设特点的基础上,圣理工学院针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要素,提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

(1)引进课程体系建设。引进外方课程,有效借鉴俄罗斯先进的教育理念,吸收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的丰富经验及其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课程模式。

(2)继续深入和广泛地开展与外方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课程设置、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和俄语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对接工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对国内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兼职教授,聘请长、短期外教。

(4)加强与校内专业学院沟通,共同搭建學科平台,加深了合作学院之间的了解,为下一步深化合作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以专业文化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活动,打造专业文化活动品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精品专业”战略,辐射和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毕业生规格和素质状况的考量。[3]p6国际化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跨学科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充分理解全球化内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4]p84江苏圣理工—中俄学院紧密结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深厚的实践创新潜力,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国际化人才。

传统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仅侧重于俄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专业+俄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有效地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学科优势,适应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专业+俄语”国际化人才模式的培养模式路径包括境内和境外两个环节:境内在校的国际化培养,主要包括俄罗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外教师和学生文化交流、共建实验室等;境外的国际化培养,主要是学生的境外经历拓展,有学位类联合培养(“2+2”双学位项目、“3+2”(国内3年+国外2年,双文凭),“4+0”(国内4年,单文凭)、短期访学、暑期夏令营等多种形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学生生源层次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国内外教学计划对接不完善、学生出国学习积极性低、境外学习监督和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除了受到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等宏观层面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办学条件、个人条件等微观层面因素的制约。

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深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制定推进质量工程的具体措施、配套政策,并制订专业内涵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培养与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保障人才质量的管理文件。为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实践: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5]p24基于“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探索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俄语”“工业设计+俄语”“电子科学与技术+俄语”“电子信息工程+俄语”“轨道交通+俄语”等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轨道交通+俄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自动化控制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轨道交通信号建设、运营、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铁路信号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2)推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培养学制。圣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学制为:“2+2”(国内2年+国外2年,双文凭)或者“4+0”(国内4年,中方单文凭),此外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和“光学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学制均为2年,采取“0+2(国外2年,俄方单文凭)”培养模式,具有本科毕业文凭,并通过俄语一级测试的学生,可以赴俄攻读硕士学位;中俄学院两个本科专业采取“3+2”(国内3年+国外2年,)或者是“4+0”(国内4年,中方单文凭)培养模式。中俄学院国际贸易硕士项目采用“1+1(国内1年+国外1年,俄方单文凭)”。

(3)多样化人才培训模式。学院与合作院校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积极推动中俄联合实验室建设,全面展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互设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训模式。

(4)扩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借助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同国外合作院校开展合作,采用“暑期夏令营”、“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外学生文化交流以及短期访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学生海外访学交流力度,加强学生海外经历拓展,构建配套的机制保障体系,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和氛围,培养学生国际化竞争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中俄合作办学这一模式现已成为培养“专业+俄语”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办学形式。如何借鉴国外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并根据自身特色做出科学的专业内涵建设规划,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内涵建设之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摆在圣理工学院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

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的专业内涵建设体现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圣理工学院自建院以来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自身國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校内强势学科资源,以俄语为工具,在“专业+俄语”总框架之中融入具体学科特色,江苏圣理工—中俄学院逐步探索出了“机械+俄语”“工业设计+俄语”“电子信息+俄语”等多样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具体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同时也为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具体的信息支持、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海龙,胡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2013(10).

[2]傅德印,王学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

[3]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桑元峰.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探索外语教学质量监控[J].外语界,2014(5).

[5]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