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中考模拟题的解题分析

2018-03-30山东聊城市第六中学扈保洪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极小值极大值共线

☉山东聊城市第六中学 扈保洪

一、问题呈现

题目:(2014·宁波一模)如图1,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4,两顶点A、B分别在x轴和y轴上运动,则顶点D到原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乘积为______.

答案:当O、D、AB的中点K共线时,OD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同理,当O、D、AB的中点K共线时,将六边形绕AB的中点K旋转180°取得最小值22.

则顶点D到原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乘积为48.

在一次辅导中,一名学生拿着他从网上下载的上述试题及其答案,问:为什么说,当O、D及AB的中点K共线(参见图2)时,OD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于是解题分析即由此展开.

二、分析遇阻

显然,根据三点不等式,即可解释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但在上述解答中,通过对OD取最大值的位置进行旋转来求其最小值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当点O、D及AB的中点K共线(见图2)时,将正六边形ABCDEF绕AB边的中点K旋转180°后,使得点A、B均离开了原来所在的坐标轴,这既与已知条件矛盾,又有主观臆造之嫌.所以,这个错误自然引发了笔者对OD取最大值与最小值时其位置关系的思考,而这也是正确解答上述题目的关键所在.

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移动时,对于AB边的中点K来说,由于OK=知,其运动轨迹应是以原点O为圆心、以为半径的⊙O;与此同时,正六边形ABCDEF还做着以点K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因此,正六边形ABCDEF的运动实际上是包含上述两个旋转的复合运动.而这种复合的旋转运动又较为复杂,要想通过直接考察正六边形ABCDEF的运动来弄清上述问题,进而判定OD在何处取最大值、在何处取最小值,显然是困难的.

三、转换思路

先给出一个引理:如图3,P是⊙O外一点,直线PO分别交⊙O于A、B两点,则PA是点P到⊙O的极小距离,PB是点P到⊙O的极大距离.

证明:如图3,在⊙O上任取一点Q,连接PQ、OQ.显然,由三点不等式知PB=PO+OB=PO+OQ≥PQ≥PO-OQ=PO-OA=PA.因此,PA的长是极小值,PB的长是极大值.

再回到图1中,当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移动时,无论正六边形ABCDEF在坐标系xOy中怎样运动,它与坐标系xOy的位置关系总具有相对性.因此,既然正六边形ABCDEF所做的复合运动,其规律性不便于把握,那么不妨反过来思考,把正六边形ABCDEF固定起来,而使坐标系的x轴、y轴分别经过定点A、B进行滑动.这样一来,因为在Rt△AOB中,总有中线OK=,所以原点O移动的轨迹应是以AB为直径的⊙K.于是由引理知,OD所取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可分别视为定点D到⊙K距离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从而⊙K与直线DK的两个交点应分别是OD取极大值与极小值时原点O所在的位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x轴、y轴分别经过定点A、B所做的推拉运动,既使原点O沿⊙K转动,又使坐标系xOy绕原点O旋转.

因此,当OD取极大值与极小值时,根据原点O所在的不同位置,以及两坐标轴绕原点O旋转后的方向,可将其搭配成下列四种情况,分别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这些情况的先后顺序可视为:图4(先把图4中坐标系xOy旋转到图4中坐标系xO1y的位置)→图6(图6中坐标系xOy由图4中坐标系xO1y旋转得到,而图6中坐标系xO1y表示的是图4中坐标系xO1y所在的位置;下列相邻两图之间坐标系的位置可以此类推,不再重复说明)→图7→图5→图4,且各图中线段OD的长即为OD的极大值,线段O1D的长即为OD的极小值.

根据上述引理,在图4至图7中,每种情况下OD所取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均相同,故解题时只需任选其中的一个图示即可(不妨以图5为例).

连接BD,显然△BDK为直角三角形(因∠DBK=∠CBA-∠CBD=120°-30°=90°),且易知BD=4,BK=2,DK=,故OD的最大值为22,最小值为22,所求的乘积为48.

那么,如果重新回到把坐标系xOy的位置固定,而使正六边形ABCDEF的两顶点A、B分别在x轴和y轴上运动的状态,上述问题又该怎样解呢?

四、图示解读

在图4至图7中,因均有AB=OO1,且AB与OO1互相平分,故这几个图中的四边形AOBO1都是矩形.于是,对每一个图来说,从OD取极大值的位置到取极小值的位置,需先把坐标系的原点O沿⊙K转动一个半圆弧到点O1,再使两条坐标轴以新原点O1为旋转中心,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90°即可;另一方面,由矩形AOBO1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知当OD取极大值时,点A、B各自到原点O的距离分别等于OD取极小值时点B、A到原点O1的距离.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重新回到把坐标系xOy的位置固定,而使正六边形ABCDEF的两顶点A、B分别在x轴和y轴上运动的状态,那么根据正六边形ABCDEF与两个坐标系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可把图4、图5、图6、图7依次改为图8、图9、图10、图11,其旋转变换的先后顺序相应的依次为:图8→图10→图11→图9→图8.

这样,有了图8至图11以后,在正六边形ABCDEF做复合转动的状态下,就可以对OD取极大值与极小值的位置关系做出精准分析.不妨以图8为例,易知△AOB≌△BOA,OK=OK=B,AB⊥AB(∠BAO+∠BAO=∠BAO+∠ABO=90°),OD⊥K1D1(∠KOK1=∠KOB+∠K1OB1=∠KBO+∠K1B1O=∠KBO+∠KAO=90°),且点K沿⊙O转动等.于是,要使正六边形ABCDEF从OD取极大值的位置运动到OD取极小值的位置,则可采用下列方法(参见图8):

把点A沿x轴向左移动到点A1的位置,且使OA1=OB,与此同时,在点A的带动下,点B沿y轴相应移动到点B1的位置,根据勾股定理,显然OB1=OA,再根据正六边形ABCDEF的运动方向,画出相应的正六边形A1B1C1D1E1F1即可,此时OD1的长就是所求的极小值.同理,对于图9至图11来说,其情况均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若把图8至图11的情况综合起来,则表明:当正六边形ABCDEF的两个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移动时,使OD取极大值的点有两个,分别在一、三象限内,且它们与原点O共线;而使OD取极小值的点也有两个,分别在二、四象限内,它们也与原点O共线,且该直线与两个极大值点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根据以上分析,可把本文开头所呈现的解答过程修正为:

在图1中,分别连接OK(点K是AB边的中点)、DK、OD.当正六边形ABCDEF转动时,只有在△ODK的三条边共线的情况下才能使OD取极值,这样的情况共有图8至图11所示的四种.而由三点不等式,知此时均有DK+OK≥OD≥DK-OK=OD1,故这四种情况下,OD所取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相同,从而其极大(小)值即为最大(小)值.不妨以图9为例,易知OK=2、DK=2均为定值,所以OD的最大值为2+2,最小值为2-2,它们的乘积为48.

五、解题感悟

通过以上的解题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1)对于动态型几何问题来说,解答时应遵循“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基本思路.而在“动中求静”阶段,应通过审题,弄清图中运动的部分是如何动的,其路径是怎样的,然后通过模拟演示,对整个运动的过程进行分段考察,以找到比较关键的位置有哪些,并把这些关键位置分别用静态图形表示出来;在“以静制动”阶段,则可借助所画出的各个静态图形,以它们为思维“节点”探究解题思路,并结合题中所给的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2)当解题遇到困惑时,应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或以退求进,或正难则反,或类比联想,或等价转换,这样才能使数学探究活动既卓有成效又丰富多彩.比如,在上述问题中,根据正六边形ABCDEF的运动,直接探索OD取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位置关系受阻时,转换一种角度思考,把正六边形ABCDEF的位置固定,而让坐标系xOy动起来,待找到方法后,再类比联想,则很快突破了原本难以画图的阻滞点,使问题迎刃而解.

(3)解题分析不能只靠简单想象.应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习惯,特别是要善于画图分析,从直观上进行观察、猜想、尝试、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领会与把握问题的深层结构,更好地理清思路、开拓创新,从而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上述问题中,若先制作一个正六边形的纸板,再利用它来演示正六边形ABCDEF的复合运动,则对于发现其运动的规律性,进而探索出该题的解法大有裨益.

1.扈保洪.一道填空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5(4).W

猜你喜欢

极小值极大值共线
向量的共线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共线向量题型例析
一道抽象函数题的解法思考与改编*
构造可导解析函数常见类型例析*
2018全国Ⅲ(21)题的命题背景及解法探究
极小值原理及应用
基于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的多运载体有限时间编队控制
对函数极值定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