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018-03-29苏久青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苏久青

(沈阳音乐学院 思政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8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从国史、国情出发,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从历史逻辑中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并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做出四个重大历史选择的。它使大学生更真切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更好地领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性。从“纲要”课程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怀[2]。因此,“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不但要尊重史实、以史为鉴,还要关注当下、回应时代呼唤。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这既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要求。在“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效发挥校史文化资源的强大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点、线、面立体式的历史呈现,对提高“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具有现实积极意义。

一、走出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误区的积极探索

作为面向高等学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基本任务,还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为了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学界作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目前“纲要”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过分强调专业性,混淆历史专业课程教学与“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对非历史专业的本科高校大学生,片面强调理论讲授,往往因教学方式片面单一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唤起学生共鸣。

二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活泼生动,过分追求教学手段变化,导致“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实现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引导。

三是为激发学习兴趣过度渲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为割裂史实、史论。“纲要”课所面对的授课对象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虽有基本了解,但不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授课对象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先入为主的关注和授课教师出于调动学习热情的主观选择,致使“纲要”课程教学过度渲染历史事件,忽视理论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进入了割裂史实、史论的误区。

无论是一味的理论灌输、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手段,还是割裂史实史论的主观选择,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际作用却使学生仅仅停留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一知半解,没有深入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史进程和历史线索以及史论内容的理性把握,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纲要”课程教学要提高本门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正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包罗万象、历史时限跨度长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和精神传承上吸引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融入校史文化资源对切实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客观优势

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属历史学学科,二者虽然各自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和时限范围上有所不同,但育人目标一致,在知识体系框架构建与教学实践中具有同生并存、优势互补的关系。

(一)实现文脉传承与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统一

校史资源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纪录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也是一所学校自我反思、彰往察来并寻求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辨[3]。学校办学育人的历史记录积淀着学校各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它就像一部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蕴含大学精神的文脉传承,滋润着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润物无声的洗礼和熏陶,激励师生和后来者奋发向上。校史、校训、校歌等校史资源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它所蕴涵的丰富德育资源、所发挥的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与纲要课程育人目标一致,虽然默然无声却影响巨大,并往往持续终身。因此,校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优质资源。

(二)实现课程教学微观与宏观的立体呈现

校史资源的本源是校史,“纲要”课程的本源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所涉及的空间范畴更宏大、时间时限更长远;校史涉及的空间范畴更具体、时间时限由学校发展而定。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涉及的范畴和历史时空的节点看似不一致,实际上彼此同生并存。首先,校史、中国近现代史同属历史学范畴。二者同属历史学,不但具有相同的学科特点和共通的研究方法,而且从空间和时间范畴上具有交叉重合性。其次,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史由横向的人物、事件和纵向的社会发展、变革融合而成,一所学校某一时段的学者、学生、学术、校风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微观呈现和缩影。一部浮浮沉沉的校史,与中国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进程同时并进,呈现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与历史逻辑。因此,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时并生。

(三)实现点、线、面结合教学形式的优势互补

“纲要”课程教学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往往使学生对宏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较强的理论阐述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校史资源载体形式多、内容涉及面广,围绕学生置身其中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以及纪念物等,记载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纲要”课程教学融合校史资源,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和主题,将校园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历史符号融入近现代史教学的线和面,拉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立体、生动地呈现中国近现代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的宏观历史逻辑因校史内容的融入而更加生动、饱满、鲜活。校史资源因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而更能彰显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更容易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二者的优势互补,立体呈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枯燥空洞、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三、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课堂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组织者,是课堂主导。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构建,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宏观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时代主题,将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校史的发展相联系,挖掘校史资源中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校史故事、校史人物和热点问题,构建教学体系。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并以身边鲜活生动的校史案例进行价值引导,有针对性地答疑释惑,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理论阐释与历史史实相结合使教学形式鲜活、接地气

理论联系实际是“纲要”课程教学实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将学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纳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从而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纲要”课程实现了枯燥的理论阐释与生动的历史史实的有效结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拉近了过去与现实的距离,也使“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将史学理论、历史发展线索与学生身边的历史史实相联系,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对“纲要”课程产生亲切、自然和归属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鲜活、接地气,使学生真正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历史选择”,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并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拓展

将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可以使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有效实现由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不仅要将纲要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拓展,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上了解相关校史内容的同时,亲自去考证校史和参与校史编写。学校的成长和发展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进程,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通过查阅资料,能够深刻挖掘中国近现代历史大背景下的相关校史人物、事件,加深学生对校史精神的传承和校风传统的认识,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考证编写本专业校史是将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指导行动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教学拓展的实现,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续写光辉校史,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语

校史资源承担着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凝聚大学文化共识的有效载体,还是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将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实践,有助于发挥校史资源的示范导向、凝聚塑造、辐射激励的作用,克服“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的约束,实现教学内容宏观与微观、点线面的立体呈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进而切实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校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