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平台体育类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2018-03-22丁玲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慕课

丁玲

摘要:以慕课平台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内容组织和学习支持等方面,调研国内慕课平台体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体育类慕课数量增长迅速,但总量仍然偏少,还需要从课程数量增长、视频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多样化、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繁化等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慕课;体育课程;现状调研;在线学习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与技术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慕课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产生,慕课其全称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MOOC)[1],我国也紧跟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系列支持这类教育新教育和新概念得以应用的具体政策,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从国家教育宏观发展层面对独立高等院校应用慕课等教育新技术,推动其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与创新给出了明确的指示[2-4]。在此背景下,调研体育类慕课的开设现状,有利于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更好地完整当前慕课。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国内主要慕课平台为调查研究对象,从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内容组织和学习支持等方面,对其体育类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课程开设情况包括各平台体育类课程的层次、数量、开课时间等信息;课程内容组织主要指的是当前体育类课程视频组织形式;学习支持则指的是体育类慕课的开展方式,包括导演、督学和助学等不同方式。所有研究数据均来自各大慕课平台,数据获取的时间是2018年4月,共检索到208门体育类慕课,这些课程中的大多数都已经结束开课,但仍然提供给用户浏览,且其中有许多课程都出自同一制作团队之手,这些体育类慕课以通用课程和本科层次的课程为主,而其他教育层次的课程数量则相对较少。

从慕课平台体育类课程的开设年份分布情况来看(如图1),这些课程开设时间最早的是2012年,自2014年开始体育类慕课开设数量快速增长。

二、调查结果

(一)课程设计。

通过对208门体育类慕课进行统计发现,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看+练”作为其教学的核心理念,少数课程也侧重于应用认知主义理念开展教学活动,还有部分课程引入了情境、协作和会话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带有比较浓厚的建构主义色彩。我们对这些课程的视频组织形式类型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课程主要还只是应用了一种形式,其比重为72.67%,有接近两成的课程应用了两种形式,而运用三种以上视频组织形式的课程数量非常少。

图2显示了各大平台的体育类慕课采用各类视频内容组织形式的情况,在只采用一种视频组织形式的课程和同时包含其他视频组织形式的课程中,被应用得最多的组织形式是电脑录屏,其次是演播室录播,而其他组织形式采用得相对较少,如虚拟演播室、课程实录等,除此以外的其他形式采用得就更少了,如画中画、实地拍摄、动画、可汗学院式、讨论和采访等。

课题组对所获取的208门体育类慕课包含视频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课程中只包含1个视频的课程有34门,包含视频数量最多的单个课程有多达457个视频,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每门课程包含视频数量的平均数为36.32个,分别有21.15%和25.48%的课程包含了31-50门课程和51-100门课程,也就是说包含视频数量为31-100个的课程数量比重占到了46.63%。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所有课程所包含视频的时长,从而得出了体育类慕课视频的平均时长。在这些课程中,视频平均时长最短的仅仅只有2.85分钟,平均时长处于该水平的课程有9门课程,而平均时长最长的达到了156分钟,但时长能够达到该水平的课程只有1门。大部分课程的平均时间介于5到15分钟之间的水平,其比重为57.21%。

各大慕课平台在课程视频的平均时长方面有所不同,MOOC学院、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MOOC中国五大平台课程视频时长在15分钟以下内的课程数量比重分别为12.7%、89.83%、81.40%、76.67%。可见,除MOOC学院外,其他平台的体育类慕课视频平均时长普遍都在15分钟以内。

(二)体育慕课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情况。

課题组调查了五个慕课平台为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情况可以比较清晰看出慕课平台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服务,但大部分课程只获得了3至5项学习支持服务的帮助,通过计算得知,每门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均数为4.18项。

图3显示,这些学习支持服务集中在导学、督学和助学三个方面。其中,导学环节以课程介绍类支持服务最多,主要用以介绍该课程内容的基本信息[5],大部分课程都有该项服务,可以看出只有少数课程同时具备了全部四项导学支持服务;督学支持服务包含信息提醒和学习进度两项支持服务,有64门课程同时提供了这两项服务,但也有71门课程根本就没有提供督学服务;线上讨论是被体育类慕课应用得最多的助学支持服务,只有一门课程没有提供该服务,但其他助学支持服务则只有少数课程提供给学习者。

通过对线上讨论的主题贴进行统计发现,所有课程中有52门课程没有发布任何主题贴,比重为25%,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并没有应用线上讨论功能,有146门课程没有老师发布贴子,比重为70.19% ,有149门课程没有老师对学生所发布的主题贴进行回复,比重为71.63%。有26门课程的主题贴数量达到了100个以上,有3门课程主题贴数量甚至达到了1000个以上,而老师给学生的回贴超过50个贴的课程有16门,回贴数超过1000的有课程有1门课程,这说明这些平台上的体育类慕课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不同平台体育类课程主题贴、教师发贴和教师回贴数量的差异。这些平台上的课程主题贴数量基本上与他们收录的体育类慕课视频数量保持一致,但其无贴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网易云课堂和MOOC中国课程数量不多,不过这两个平台不存在没有主题贴的课程视频,且单个课程视频的主题贴数量也更多。

不同平台上的课程视频没有教师发贴的情况比较普遍,全部五个平台无老师发贴的课程数量比重为69.19%。而网易云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的情况相对要好些,这两个平台上没有老师发贴的课程视频数量比重分别只有19.05%和43.33%,且老师发贴在11-50个的课程数量也更多。

各大平台上的体育类慕课教师回贴情况也有一定差异,网易云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课程的老师回贴情况明显要好于其他平台,其有老师回帖的课程比重分别为56.41%和65.22%。

由图4可以看,各大平台上的体育类慕课主题贴发贴、回帖情况是并不很乐观,大部分主题发布以后并没有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回贴率也比较低,有36%的贴子没有获得任何回复,有超过一半的贴子回复数量在3个及以下,回复数量在4个及以上的贴子仅仅只有14%,且学生所发布的贴主要是针对老师而发的。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慕课平台体育类课程开展现状调研发现,当前各大在线学习平台所开设的体育类慕课数量增长数量非常快,但相对于通用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在课程设计上,大部分课程只包含了一种视频组织形式,应用得比较多的形式有电脑录屏、演播室录等,多数课程所包含的视频数量在100个以下,课程视频时长在5至15分钟的占到了半数以上;在慕课提供了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多数课程能够提供3至5项服务,每门课程的服务数量均值为4.18项,提供最多的服务项目分别是导演、督学和助学,大部分课程都很少有主题贴、教师发贴以及教师回贴,说明体育类慕课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综合来看,我国体育类慕课教学还待改进,需要从课程数量增长、视频组织形式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多样化、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繁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业秀.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 艺海, 2009(2):78-80.

[2]张小满, 马巧梅. 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 大舞台, 2012(8):251-252.

[3]王守宏, 刘金玲, 付文平. “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4):97-101.

[4]王晓, 王志权. 慕课背景下中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10):41-45.

[5]张蕾蕾. “慕课冲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 當代教育科学, 2016(9):36-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7年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湖北省独立高校体育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探究"(项目编号:B201704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慕课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