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的实践困境与现实路径

2018-03-22刘文怡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实践困境职业化

摘要: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管理是高校为实现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执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这个管理中,作为管理一环的教学秘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缺乏必要的职业业务素质,缺乏配套支撑的人才流动通道以及缺乏广泛认同的职业获得感而使得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出现现实的困境。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素质,加快高校教育职员制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实践困境;现实路径

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管理是高校为实现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执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这个管理中,作为管理一环的教学秘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的进程对于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以及发展,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高等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进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同样面临着思维观念、专业素质和配套支撑制度的创新等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业务素质以及相关制度保障,其功能发挥收到一定影响,其职业化的进程也相应出现一些实践困境。

一、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的实践困境

(一)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缺乏得心应手的职业业务素质。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尽管难度不高,但是工作内容较为庞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职责范围也相对较大。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

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若是缺乏得心应手的专业业务素质是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的。但是現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岗位人员配备的随意性导致不少教学秘书以前从未接触过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对教学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另一方面,学历层次和技术职称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教育专业知识,对教学管理规律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有效地处理学校主管部门、院系和师生间的关系,导致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最后,工作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职业业务素养。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教学秘书队伍功能的发挥。由于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缺乏得心应手的职业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对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缺乏配套支撑的人才流动通道。

不少高校历来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而在教学中又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教学秘书队伍至今却仍未拥有属于自己的配套支撑的人才流动通道,教学秘书队伍的准入、待遇、晋升、职称评定、培训进修、激励机制等都没有相应的规范,缺乏对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具体来看,一方面,高校对教学秘书岗位随意配置,缺乏专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和职责要求,导致教学秘书在参与职称评定时,只能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被列为实验系列,而工资薪酬又未严格比照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标准执行,津贴及福利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职位的晋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学秘书队伍已然普遍存在学历偏低、专业知识不对口的短板,再加上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进修渠道,使得教学秘书的业务水平根本得不到提升的机会,导致教学秘书队伍严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教学秘书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高校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

(三)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缺乏广泛认同的职业获得感。

尽管高校能够做到在观念上认为教学秘书岗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依然处于“用而不重”的尴尬境地,一些人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始终存在“无非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谁人都能胜任”的误解,再加之教学秘书作为高校内的“弱势群体”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导致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进程发展迟缓。由此进一步造成教学秘书岗位普遍不受重视,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工作强度等都得不到他人公正的认可。这样缺乏广泛认同的职业获得感的工作必然导致教学秘书的个人工作价值很难得到满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从而影响教学秘书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和归属感,影响教学秘书队伍自身职业化的积极性,这也成为教学秘书队伍“难选、难调、难提、难留”的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推进高校教学秘书队伍职业化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1]一直以来,高校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相应的教学秘书职业化的问题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给予教学秘书必要的职业尊重和社会支持。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当正确地看待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高校管理者应当站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合理规划教学秘书的工作安排,充分肯定教学秘书的工作成果对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学秘书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给予必要的重视,从待遇、福利、职称、晋升等各方面关注教学秘书的切身利益,消除从事教学秘书这一职业的后顾之忧。凝聚人心,充分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学秘书队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使其在自身岗位中能够找到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与职业归属感。

(二)立足岗位需求,提升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素质。

鉴于教学秘书队伍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得心应手的职业化的业务能力,丰富教学秘书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成为确保教学秘书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教学秘书队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教学秘书必须要做好高校、学院、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之间的统筹规划,不仅要听从学校和二级学院领导的调度差遣,还要协调沟通教师的课程安排,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更要实时接受学生反映的教学情况并且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保驾护航的工作。另一方面,树立服务意识,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面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服务对象涉及的学生、老师以及领导,教学秘书自身的修养往往被看做是所在院系的门面担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学秘书能够保持良好的教学管理心态,做到对待学生有耐心,对待困难有决心,对待工作有责任心,要强化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管理服务。

(三)改进工作设计,加快推进高校教育职员制改革。

加快推进高校教育职员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明确教学秘书的准入门槛、岗位职责、考核激励、晋升降级、培训进修以及相关待遇等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体系,一改以往繁琐沉闷的工作方式,通过改进工作设计从而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学秘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实现教学秘书自身价值。通过实行高校教育职员制,做好层序分明、权责清晰的岗位说明,从源头避免产生教学秘书业务素质层次不齐的现象,使得教学秘书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岗位的层级以及升迁的途径,一方面既能激励教学秘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好习惯,又能够避免因过早地进入职业瓶颈而产生消极怠工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又能够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赏罚氛围,建立与教学秘书岗位配套支撑的人才流动通道,“既要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聘任制度,也要有让教学秘书‘干得好的培训制度,更要提供让教学秘书‘留得住的激励与评价制度,”[2]使得他们能够在组织考核目标与自我绩效的框架内,能够同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职业渴求。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2]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如何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N].光明日报,2014-09-02(11).

作者简介:刘文怡(1986--),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编号:xjjgxh2017213)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实践困境职业化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预期、实践困境与效力发挥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