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8-03-21吴海波
吴海波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过程,关注体验,促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参与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但纵观当前的探究课堂,教师将探究活动视为“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动机激发、情感体验,课堂沦为少数优秀生唱独角戏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困难。教师要让时于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验证、归纳中理解概念,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彼此分享、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灼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参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52-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与人数少,机会不均等。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参与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之间的互动,而大部分学生被提问的机会少,他们甚至不主动参与讨论,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倘若教师过于关注学困生,会因浪费时间而不能如期完成任务。教师要引导中等生多说、多练,让优秀生适当补充,帮助学困生不断发展。
参与意识低,导致态度消极。大部分学生乐意参与数学讨论,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较为强烈,愿意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获取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
探究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足。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他们能端正学习态度,有学好数学的愿望,课堂上能参与讨论、踊跃发言,但也有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动机,不肯参与探究活动。
参与水平低,过于依赖教师。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讲,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部分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缺乏探究的意识,想法较为保守,主张听从教师的安排,过于依赖教师,不会深入探讨。
二、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有效对策
(一)激发探学动机
1.提高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树立持久的信心,才能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要提出具体的目标,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探索数学问题的态度,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为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的机会。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导致他们不能主动地投身于探究之中,教师要导的巧妙、引的智慧,借助于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教师要借助语言“诱导”,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表扬,在学生困惑时释疑,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2.强化内在动机。
动机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动机才会精神饱满地参与,坚持不懈的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诱引学生产生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形状,并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想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丰富学生情感。
教师激发内在动机的同时,还要以期待、表扬来引导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教师要通过以故事、语言、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名人、史料引发学生主动探学。教师要引领学生视听、触摸等感官世界,对陌生的事物形成表象,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在网格中根据给出5格的线段为底边,画一个高是3格的三角形,小组交流画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画的多。学生通过画图、交流会发现画成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二)培养探究能力
1.关注思维培育。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才能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建构。
一是以创新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参与。教师要充分研读课标,精心预设方案,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分析、验证等探究活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形成思维。教师要寻求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智慧设计,引发学生步步深入,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展示与分享的空间,要突出重点,能激趣引思,促进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二是以优化环境吸引参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析学生的经验,将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依托于一些直观手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一题多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研讨,让他们尽可能地寻求多样的解决方案,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是以多种途径促进个体发展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在多说、多讲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以避免学的“夹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因材施教,简单的问题由学困生来回答,难题由优等生来尝试回答。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彼此分享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思路。
2.关注自主建构。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教师要以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策略,让他们更快地融入课堂,要做好课前预习,提出发现困惑,使听课更加具有针对性。听课时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概念、原理有了初步感知后,提高主动发现、积极思考的意识。学生要有意识记、捕捉重点,通过划线、记忆、演算、交流等参与学习,唤醒个体经验,在做笔记、归类、提问、画线段图、构建知识网络等内化知识,加深对探究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形成是积累运用的过程,有效的复习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能帮助学生养成体悟反思的习惯。
3.关注教学生成。
教师要不断充电,多阅读、多积累丰富文化底蕴,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娴熟的技能,能灵活驾驭课堂,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公平对待学生,能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障碍时引导激励,在学生态度消极时耐心疏导,与学生换位思考,以友善之心促进学生进步。教师要提高教育机智,在面对偶发事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对,能巧妙化解不利因素,让学生高效参与课堂。
(三)营造引学氛围
1.以激励评价引学生参与。
恰当的评价能营造乐学氛围,增进师生情感,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将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让学生在互评中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关注发展,评价力求独特、新颖,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思考。师评要以激励为主,要根据学生表现,以“笑脸”贴画、可口食品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化、肤浅化,要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发展性评价,让学生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评价的语言要清晰、中肯,富有启发性,能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鼓励。
2.构建民主师生关系。
教师要构建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让师生心灵彼此相融,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丰富情感体验,提升个人魅力,优化课堂评价,构建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升.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04,(5).
[2]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00,(1).
[3]关文信.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及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4]李星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07,(2).
[5]陈开勋,鞠锡田.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