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牵动 实现“医教结合 科学康复”
2018-03-16姜水峰
【摘要】针对不同残障类别的孩子,开展“医教结合 科学康复”研究工作,努力使我们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儿童,在社会上有尊严地生存。
【关键词】医教结合 科学康复 残障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26-01
我校自2011年11月申报市级课题《孤独症儿童言语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以来,以课题为牵引,以孤独症儿童言语沟通能力为切入点,开展了“医教结合 综合康复”的探索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师理念提升、课堂教学建构、学校环境建设三方面教育与康复的融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方面收到成效。
一、依托课题研究 深化理念融合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受到损伤,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思维的发展,为此,我校选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该套教材分为快乐生活、劳动技术、绘画与手工三部分,通过研究课、示范课、自省课、邀请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为高质量训练和科学康复奠定了基础。
二、改变教学模式 科学干预康复
对特殊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否能在社会有尊严的生存是摆在我们所有特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在我校“尊重生命尊严,开发生命潜能,创造生命价值”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们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需要,挖掘他们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用之才。 “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身心障碍的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达到科学康复。这也就说明“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将两者简单的放在一起,而是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我校将科学康复的关注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上,上午是必修课,选取的是宁波达敏学校使用的支持性教材,分快乐生活、劳动技术、绘画与手工三个部分;下午是选修课,一共两节课,一节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的康复课,体育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箱庭教室、集体语训室、个训室、多个情景教室同时开放,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康复训练;一节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在教师帮助下选择的兴趣课,卡纸画、种子画、布贴画、十字绣、丝带绣、钻石贴、电烙画、动漫设计等,这种多元角度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教育康复效果。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目标,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对不同的智障学生必须有针对性,量力训练、坚持训练、强化训练,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儿童听和理解词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儿童进行说的训练,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能够将表达欲望通过语言来实现。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多运用代说法、诱说法、传话法、复述法、指令模仿法、游戏法等方法为孩子们增加和创造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有言语障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这样的孩子做操—语言康复训练操,此操借鉴了很多学校的训练操,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构音器官运动操,口部活动共4节,使学生的口部肌肉、关节共同协调来完成动作。舌部运动共6节,充分调动学生舌部肌肉活动,使舌活动更灵活,能够在发音时找到正确位置。下颌运动共4节,提高学生在发音时下颌的控制能力。第二部分:按摩操共6节,通过按、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第三部分:发音儿歌,据发音时舌的位置编成儿歌,儿歌中涉及了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及卷舌音,并配上动作,让学生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来辅助发音,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学校环境 加强基础建设
在依照《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要求的基础上,我校在学校设置、校舍建筑、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行政设施上完全按照省级标准规划设计。学校有标准的200米环行跑道的塑胶场地、300多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多功能教室、律动教室、美术室、计算机房、体育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箱庭教室、集体语训室、个训室、多个情景教室、科学发现室、手工DIY室、图书资料室与阅览室、听力检测室、智力检测室、档案室、监控室、广播室、食堂、宿舍等,同时购进了启喑博士、启聪博士等相关配套康复训练设备,从空间上将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为科学评估、有效康复创设了必要的环境。“医教结合”实验研究让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在从敬畏到接受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医教结合”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引领—实践—反思—提升—总结诸多方面的工作并行,尤其是针对不同残障类别的孩子,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为,只有这样“医教结合”的育人成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者简介:
姜水峰 , 1979年10月17日出生 ,女 ,汉族 ,牡丹江人,本科学历 ,职称:小学高级 ,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