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女子学院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

2018-03-16刘振辉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对策

【摘要】通识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界探讨的一个既重要又长久的话题,它在任何时期都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每所大学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有不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华女子学院的通识教育是如何实施的?本文围绕着中华女子学院的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和困境,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对开展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01-02

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中华女子学院(以下简称女院)开设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女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女院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不应是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实施的一种教育。

一、女院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一)课程管理

通识选修课能够汇聚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这种上课模式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的交流和思考,形成创新意识。2005年,女院开始开设素质教育通识课,包括理工类、人文类、社科类、艺术类等五类课程。2008年增设了礼仪与修养类的课程。通识选修课由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承担。拟开课的教师应先试讲,同时教研室的教师对教学大纲、进度表、选定教材或者参考书等进行审定。然后,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并签署意见,讨论通过后方可报教务处进行审批。教务处分类与汇总后进行排课和选课工作。

(二)学生选课

女院的通识选修课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对学生作出学分要求。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自主决定,但是不允许学生只选同一类别的课。随着学校的扩招,每学期将近有4000余人次进行选课。教师开设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基本满足每学期人均2门课程。由于新生在昌平校区,尚未为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学生只能在大学二年级回到校本部进行选课,所以通识选修课规定在大二开设。

(三)跨校选课

女院是东方大学城共同教学体的成员,每学期为其他高校提供10余门课程,受到了其他院校的认同。女院提供的通识选修课都是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例如,“性别与婚姻家庭”、“女性气质、角色与‘友好型性别关系”和“国际政坛杰出女性个案研究”等课程。其能够让外校的学生了解女性的发展,了解女性学最前沿的知识。女院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去选择其他学校的课程。

二、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类别的结构失调

近年来,女院开设课程门数和所开课程比例数如表1,从该表中可以看出理工类的课程非常少。而在实际选课过程中,学生选课也非常倾向于人文类、社科类的课程。这不利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理工类的知识,知識并不完整。到目前为止,女院开设了100余门通识选修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人文类和社科类。通识教育固然需要此类课程,但是当这两类课程过多时,就显得课程单调,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

表1 近年通识选修课开设情况统计

(二)缺乏严格的考核方式

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核的形式主要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口试和上机操作等。通识选修课程的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过高,期末考核的压力就比较小,容易使部分学生混学分。这显然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相违背。

(三)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由于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一般在晚上,正是学校管理人员下班的时间,因此对通识选修课的检查与监控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通识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课程,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并不容易,存在着“选而不学”的现象,这不但给其他想选此课的学生造成了影响,也是对选课资源的一种浪费,甚至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四)学生对选课的认识不到位

在选课的过程中,部分学生选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根据课程的考核方式、难易程度、口耳相传的了解来选择。通过个别访谈,越是考核不严格、容易通过的课程学生非常愿意选,一些较难通过的课程学生不愿意选,出现了学习的怪现象。另外,个别学生带着功利的目的来选课,选修自己很擅长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刷学分绩点。

(五)教师管理不够规范

有人曾调侃通识选修课在大学中的状况:“老师随便讲,学生随便学,不必太严格,大家混学分”。老师讲得好当然好,学生也希望教师讲得好,但前提是课程不能有什么负担和压力。[1]但是,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要求,而降低考试的标准。否则,长期下来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有的课程的内容不充实,不像大学生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想学的知识。还有,有的教师对讲授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备课不认真,讲解不系统,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堂松散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的建设

1.通识选修课应当合理设置课程类别。女院理工类的通识选修课非常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类的知识。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建设核心课程。完善的核心课程建设是实施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对培养学生的知性、高雅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女院应建设几门经典著作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要有所规划,能够彰显出女性特色之格局,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隐性课程模式建设。如果把高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看作是显型课程,那么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则被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经验性。多样化的隐性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形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途径。[2]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重要的一项内容。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1)加强小班教学模式。小班教学的模式能够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给每个学生思考与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针对讨论内容的难易而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2)团队教学法。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开始讲授相关的专题。团队教学法要求教师之间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备课,这样教师之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开拓了教师们的视野,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讲授知识,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知识。要保证所传授的内容不能重复。

(二)完善考核方式

在通识选修课的考试制度上应当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教师实行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在课程论文中,有的学生通过在网上检索信息进行抄袭。通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能够记住多少内容和技能的运用,而是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不能完全以“知识点”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标准,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3]女院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需要多元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总之,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也要不断创新。

在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激发式教学,加强对课堂的考查情况。规范考试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可以采取随即抽题的方式,避免近两年的试题重复率过大的现象。考试过程中要严格监考,杜绝作弊行為的发生。加强考核环节的管理,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定期与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建议每门课程在期中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的评价信息直接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建议每学期对通识教育课程以开设座谈会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还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

2.实行听课制度。学校应当安排教学督导组的老师、教研室主任进行听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提出对策,并向教务处即使反映,教务处要及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课程中起着主导地位,任课教师不能认为通识选修课就是专业课的重复或者简单的压缩,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前沿性。[4]任课教师对开设课程的态度,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及时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态度,关注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等。

(四)对学生选课进行有效引导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向学生介绍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分类及其重要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什么课程,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女院部分专业已实行导师制,导师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进行指导学生选课,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课前,导师对学生给予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学校要有专门机构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监控,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管理好课堂教学。教师要加强教学纪律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平时作业等要纳入考核范围。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总之,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女院通识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J].大学通识报.2007(3):30-31.

[2]洪艺敏.对我国本科女子院校通识教育的思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专业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0.

[3]刘建勇、李依叡.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5):85.

[4]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11.

作者简介:

刘振辉(1983.02-),男,天津市人,汉族,硕士,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