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聋生的情感教育
2018-03-12刘永香
刘永香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聋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其较正常学生“特”,有攻击行为和自我封闭两种不良的性情特点。良好的情感能促进聋生认知的发展。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对聋生的情感教育,充分认识到师爱是情感教育的根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聋生正向情感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聋生;情感教育;正向能力
近现代教育偏重于传播知识和培养理性的逻辑能力,而忽略了对隐藏在认知过程背后的人的情感教育。聋校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发展聋生的言语能力和缺陷补偿教育,因此,教师也偏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极少有意识地对聋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是感情的动物,聋生也不例外。在工作中我们深有感触,聋生I生格太“特”了,性情太古怪,而聋生的性情形成是因听力缺陷、有语言障碍而导致的。一类聋生以自我为中心,易怒多动,情绪很不稳定,爱表现自己,惟我独尊,对外界事物有“攻击”心理;另一类聋儿冷漠孤僻,自我保护意识极强,“两耳不问世外音,一心一意护自己”。聋生情感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语言交往的障碍、生活面的狭小而封锁内心世界,内心的情感不能得到正常表达,只能靠发怒、哭闹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加倍溺爱,导致孩子变本加厉,越来越难接受客观环境的变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无理取闹的方式得到情感的表达和生活的满足。绝大多数家长有自卑心理,极力缩小聋儿的生活范围,完全把孩子装在“套中”生活,使孩子产生冷漠的心态,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对事物的认识很偏激。针对聋生情感的缺憾,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关爱聋生,培养聋生情感的稳定性、品味性、习惯性和专注性,使聋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爱为根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而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反应态度加以判断,表现出进一步的态度,如此循环往复就不断影响着、加深着互相之间的情感交流,由此逐渐形成并调节着各种形式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旦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许多成功的教师,既不体罚学生,又不训斥学生,却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威望,言如“圣旨”,学生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由此可见,良好的情感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聋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采用相应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有的聋生接受能力比较差,反应迟钝,经常被同学取笑,致使其猜疑心重,很难与同学融洽相处。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故意把同学的东西毁坏以泄私愤,故意找茬跟别人闹摩擦等。如何来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呢?我特意安排大家一起来做手拉手游戏,让思维敏捷、动作协调的学生一对一地帮助聋生。孩子的心是最单纯的,一个微笑,一个游戏,就可以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的隔阂。刚开始有的同学还不能适应,通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他们不仅能够在生活上接受别人的帮助,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如借给同学学习用品,帮助值日生擦黑板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聋生的长处和进步,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他们的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进而喜欢与同学接触,对班集体的事情也变得热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头发没梳理好,我马上帮他们梳理,有的孩子口渴了,我及时帮他们倒水,有的孩子没有食堂的饭票,我急忙帮他们购买。耐心和爱心是可以改变孩子的。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去关爱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二、采用有效教学
聋生的性格往往都比较任性、偏执,看问题都比较片面,这是情感养成教育的不利因素。由于表达困难,聋生在家中显得较为孤独,而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能够用相通的语言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强,非常喜欢集体生活。鉴于此,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有些教师喜欢当着聋生的面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认为这样可以增强聋生的竞争意识,促进聋生进步。殊不知,聋生很容易被这种无形的压力所包围,很容易患上或轻或重的学习焦虑症,甚至产生厌学、畏学的不良情绪。教师要努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是聋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启发者,应与聋生平等相待,做他们的朋友和良师,而不应高高在上,一味地颐指气使,给聋生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
在学习生活中,要让聋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聋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能让聋生解答的问题尽量让聋生自己解答,哪怕就是说错了,也要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鼓励,让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有序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让聋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聋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助推剂,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聋生的情绪,促进聋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聋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聋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教学语言训练课《水果》,我买来西瓜,师生共同参与切、分、吃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平日里不爱笑的学生也笑了,有些学生不会发的音也能清晰地说出来,如“真甜”“皮”等。教室里回荡着师生的笑声。
教师要设法给聋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让聋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深入探究。在练习时设计的习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游戏帮助聋生记忆,通过情景帮助聋生理解,通过竞赛强化技能训练,让聋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知识,认识到知识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起聋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激情的驱动下主动掌握知识,他们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三、营造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聋生健康成长的主环境。教师要积极创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我在班级门口放一面镜子,让学生每天对照镜子整理容装,学会微笑。我还把班级布置的主动权交给聋生,坚持让他们自主设计,给聋生多动手的机会,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成就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理解能力得到强化。比如,孩子们设计的班级文化长廊是以红色为背景,以“爱生活”为主题,孩子们在长廊里画上自己的心愿小屋,画上大海,画出自己美好的一天。孩子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文化长廊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聋生可塑性极强,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学习环境。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情感交流场所。优美、整洁、富有教育性的环境文化能陶冶聋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情感文化是良好班风文化的基础,教师的關心、同学的友谊、集体的鼓励、民主的气氛,对聋生的成长来说都有积极的促进因素。在和谐的氛围中,我充分发扬民主,尊重聋生,理解聋生。当我在欣赏、肯定、激励聋生时,聋生也在欣赏、肯定、激励我,我们的生命相互激荡,相互完善,共同成长。
让我们成为有爱心的教师吧!真诚地在聋生面前表现自己阳光快乐的形象,流露出自己对每一个聋生的关爱,给予聋生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渐渐的,你就会发现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每一个聋生都是可爱的天使。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