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期间粒细胞减少维持干扰素治疗的研究

2018-03-09华丹丹高齐明陈丽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4期
关键词: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华丹丹 高齐明 陈丽文

丙型肝炎由HCV感染所致, 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负担[1-3]。因此,本研究在无骨髓抑制的前提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维持干扰素治疗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较高的SVR,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73例, 女75例, 平均年龄(45.6±6.8)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HCV抗原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性检测阳性;②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③患者知情并同意;④无合并严重循环系统、肾疾病, 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疾病。

1.2 治疗与分组 入选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HCV-RNA基因分型, 进行常规的慢性丙型肝炎的保肝、免疫调节、饮食控制等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肌内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次, 1次/周, 口服利巴韦林片<75 kg患者0.9 g/d, >75 kg患者1.2 g/d。疗程基因Ⅰ型为48周, 基因Ⅱ、Ⅲ型为24周。治疗过程中测血常规,记录粒细胞水平变化, 根据治疗时粒细胞最低水平进行分组,粒细胞水平下降者检查有无骨髓抑制。A组(32例):治疗期间粒细胞水平>750/mm3, 予正常剂量干扰素治疗;B1组(31例):治疗期间500/mm3<粒细胞<750/mm3, 骨髓无抑制情况下予G-CSF治疗时维持正常干扰素治疗剂量, B2组(30例):治疗期间500/mm3<粒细胞<750/mm3, 予干扰素减量治疗(B1组与B2组为随机分组);C1组(28例):治疗期间粒细胞<500/mm3, 骨髓无抑制情况下予G-CSF治疗时减少干扰素剂量, C2组(27例):治疗期间粒细胞<500/mm3, 予停用干扰素(C1组与C2组为随机分组)。对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 暂不予干扰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应用为干扰素注射前后各1 d皮下注射100 μg。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性别、HCV基因分型、骨髓抑制等)及各组的SVR24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所有骨髓检查病例, 无一例发现有骨髓抑制。各组患者间年龄、病程、性别、HCV基因分型、骨髓抑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n(%)]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n(%)]

注:各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病程(年) 男 基因Ⅰ型 基因非Ⅰ型 骨髓抑制A 组 32 46.2±6.7 6.9±2.8 16(50.0) 17(53.1) 15(46.9) 0 B1组 31 45.7±7.1 7.2±3.1 15(48.4) 16(51.6) 15(48.4) 0 B2组 30 46.1±6.8 7.0±2.9 14(46.7) 17(56.7) 13(43.3) 0 C1组 28 45.9±7.2 7.3±3.0 15(53.6) 15(53.6) 13(46.4) 0 C2组 27 46.0±7.1 6.8±3.2 13(48.1) 14(51.9) 13(48.1) 0

2.2 各组患者SVR24比较 临床对所有患者治疗后发现,B1组SVR24为80.6%显著高于B2组5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SVR24为50.0%显著高于C2组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SVR24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SVR24比较[n(%)]

3 讨论

我国是肝病大国, 而丙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一种长效干扰素, 能有效清除病毒。但干扰素应用过程中第2~4周常开始出现粒细胞减少, 按照丙型肝炎治疗指南, 则应该酌情减量或停用, 易导致疗程延迟甚至治疗失败[7-10]。因此, 在本研究中, 在检查无骨髓抑制后,对粒细胞下降的患者给予G-CSF治疗。

本研究患者治疗后发现, B1组SVR24为80.6%显著高于B2组5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SVR24为50.0%显著高于C2组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过程中,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粒细胞下降的情况, 在500/mm3<粒细胞<750/mm3时, 给予G-CSF刺激粒细胞生成, 同时干扰素保持剂量, 能够得到与粒细胞水平正常患者类似的SVR,显著高于干扰素减量患者SVR。同时当粒细胞<500/mm3时,给予G-CSF刺激粒细胞生成, 同时减量干扰素, 能够取得比停用干扰素患者更高的SVR。

综上所述, 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 在无骨髓抑制情况下给予G-CSF增加粒细胞水平, 尽量维持干扰素治疗剂量或在粒细胞<500/mm3需停用时予减量完成疗程能显著提高SVR24。

[1]耿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16):1925-1928.

[2]徐银, 陈奕娟, 符和英, 等.宿主遗传因素对丙型肝炎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肝脏, 2017, 22(4):364-367.

[3]陈斗仁, 刘兴丽, 刘小艳, 等.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8):4163-416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3):19-35.

[5]周芳, 王济红, 苏萍.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变化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2):5946-5947.

[6]迟秀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6):468.

[7]孙丽杰, 于建武, 康鹏, 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临床感染风险的相关性.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1):46-50.

[8]郎轶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吉林大学, 2009.

[9]马琳媛, 张鹏, 陈倩, 等.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1(3):599-605.

[10]吴宝英.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并发粒细胞减少的护理效果探讨.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15):2386-2387.

猜你喜欢

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功能化聚乙二醇及其在制革涂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键凯科技(688356) 申购代码787356 申购日期8.13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