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
2018-03-04胡可先
胡可先
从汉魏到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是中国古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时期,其中传承千年的名门望族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京兆杜氏家族作为汉魏以来传承千年的关中望族,学家渊源深厚,家风传承不坠。西汉杜周、杜延年,东汉杜笃,在政治、文化与文学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西晋时期的杜预,文韬武略齐备,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到了唐代,杜预之后出现了大诗人杜审言,杜甫又传承家学、弘扬家风,成为唐诗发展的巅峰人物。杜预后裔在唐代还出现了杜佑、杜悰、杜牧一族,亦集政治、学术、文学于一体。因此,杜氏家族的传承不仅是杜甫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家族、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是杜甫生平、生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本文的讨论,家世集中于史料的勾勒与世系的梳理,家学集中于学术与文学的传承,家风集中于世代沿袭并不断发扬的特殊风尚,相互之间又各有侧重。
一、杜甫的家世与籍贯
杜甫作为历代推崇的“诗圣”,具有显赫的家世,无论是传世典籍如《元和姓纂》记载,还是杜甫所撰家族墓志的记述,抑或新出文献如《杜并墓志》的表达,杜甫的家族都可以追溯到汉代御史大夫杜周与晋朝的当阳侯杜预。京兆杜氏,也是关中士族的六姓望族之一,在唐代更被誉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皇都边缘的世家大族。而杜甫一系,从京兆郡望到杜预移居襄阳而为“襄阳杜氏”一支,不断在发扬杜氏家风。杜甫则出生在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因此,我们先对杜甫的家世与籍贯进行钩稽和分析。
(一)杜甫世系总览
直接记载杜甫世系的文献有两种,一是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襄阳杜氏:
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顾,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岑校:元当作光)。……乾光孙叔毗,周峡州刺史,生廉卿、凭石、安石、鱼石、黄石。……鱼石生依艺,巩县令。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审言生闲,武功尉、奉天令。闲生甫,检校工部员外。
二是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四襄阳杜氏:
由上面的两种记载,可以列出杜甫的直系世系从杜预之前也就是迁居襄阳之前,大致没有什么疑问。自杜预之后,杜氏迁居襄阳,杜甫的直系世系有二说:一是源于预子耽,即《元和姓纂》说:
耽(凉州刺史)-顾(西海太守)-逊(居襄阳)-乾光-?-叔毗(周峡州刺史)-鱼石-依艺(巩县令)-审言(膳部员外郎)-闲(奉天令)-甫(左拾遗)
二是源于杜预少子尹,即《古今姓氏书辩证》说:
有关杜甫家世的情况,我们还可以根据新出土墓志进行补充。这一方面,我在拙著《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中曾专门考证,可以参看,这里就不作详细说明。但可以把结论揭示一下,就是根据出土文献的考证,杜甫的先世,以《元和姓纂》记载更为切合实际,因此我们就根据梳理的结果列表如下:
杜甫家世中几个影响较大的人物,与其家学、学风关联最大,我这里单独提出来说明一下:
(二)杜甫远祖杜预
杜预,《晋书》卷三四《杜预传》:“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书仆射。父恕,幽州刺史。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在职四年,转参相府军事。”“泰始中,守河南尹。”“更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俄拜度支尚书。”“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给追锋车、第二驸马。”“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就是祭拜杜预的文字。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在偃师为杜预刻石立碑之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杜甫祖父杜审言
《元和姓纂》卷六杜氏:“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依艺生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杜审言是一位恃才傲物的文人。《旧唐书·杜审言传》记载:“审言,进士举,初为隰城尉。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乾封中,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预选,试判讫,谓人曰:‘苏味道必死。’人问其故,审言曰:‘见吾判,即自当羞死矣!’又尝谓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如此。累转洛阳丞。”但他在文坛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云:“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众辙同遵者摈落,群心不际者探拟。人也不幸而则亡,名兮可大而不死。……惟皇龙兴,再施法度。拂洗溟渤,鶱翔雨露。通籍于八舍禁门,摇笔于万年芳树。”这是杜审言友人宋之问对其文坛地位的衡定。在“文章四友”当中,杜审言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四友之前面三人即李峤、崔融、苏味道都连登高位,只有杜审言一生沉沦下僚。但杜审言擅长诗歌,工于书翰,尤其是五言诗,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孙子杜甫。清人徐献忠《唐诗品》云:“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风之丸,不离苞素者也。”他在五言近体诗的成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在为“文章四友”之冠,亦与沈佺期、宋之问并驾齐驱。
(四)杜甫叔父杜并
我们这里讲杜甫的叔父杜并,是因为上一世纪出土了《杜并墓志》,这是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文献。墓志对于其先世的追溯,有助于我们对于杜甫家世的进一步考证。更为重要的是墓志记载这位为父报仇十六岁就遇难的少年刚烈的个性和纯孝的气节。
(五)杜甫的家世与婚姻
1.杜甫家族与韦氏婚姻
2.杜甫家族与卢氏婚姻
卢氏属于山东士族,山东士族的“五姓七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最为显赫的望族,关中士族之杜姓与山东士族的卢氏联姻也是唐代望族婚姻的普遍现象,而杜甫的祖母就是卢氏。
此外,对于卢氏的葬礼也体现了杜甫家族的士族家风。盖墓志言:“前夫人薛氏之合葬也,初太君令之,诸子受之,流俗难之。太君易之,今兹顺壬取甲,又遗意焉。”明确说明,前夫人薛氏与杜审言合葬,而卢氏只是祔葬,这都是杜审言所决定的,前者是“令之”,后者是“遗意”。因为从礼法上讲,与原配合葬是更得到社会的认可,唐代士族对此更是较为讲究,故而杜甫特地在墓志中做了交代说明。这一方面,清华大学谢思炜教授有一篇《唐代葬法与杜审言夫妻合葬问题》,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可以参考阅读。
3.杜甫家族与杨氏婚姻
从以上所举的实例来看,杜甫的先世一直是保持士族家风的。这也是陈寅恪所论及的在婚姻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六)“城南韦杜”与“杜陵野老”
二、杜甫家学的传承
(一)儒学
杜甫的儒学思想在其诗作当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前辈学者金启华先生《杜甫诗论丛》中《杜诗证经》一文。杜诗来源于《诗经》者,106则;来源于《尚书》者12则;来源于《礼记》者14则;来源于《周易》者20则;来源于《左传》者27则;来源于《论语》者4则。这样的溯源尽管不是非常全面,但也基本体现了杜诗源于儒家经典的基本情况。
(二)文学
杜甫的《宗武生日》诗,是一篇教导宗武作诗也是体现杜甫文学传承的重要诗篇:
这里值得重视的是“诗是吾家事”与“熟精文选理”二句,分别说出了杜甫文学传承的两个层面。
我们还注意到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有“李邕求识面”之句,当然这是杜甫自称与名士的交流。而我们还可以思考杜甫与李邕的交流,应该是与《文选》有关的。唐代《文选》学流行最广者是李善所注的《文选》,李邕作为李善之子,当然在《文选》的传承中是最得天独厚的。《新唐书》还记载李善注《文选》时李邕参与讨论之事。故而杜甫与李邕再追及李善之间的《文选》关系,是很值得探掘的。杜甫所说的“《文选》理”,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三、杜甫的淳厚家风
(一)杜氏家风的溯源
(二)杜诗与杜甫家风
我们现在对于杜甫家风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杜诗的呈现。杜诗写国事,写时局,也写家庭,写生活。而在家庭与生活的描写当中,蕴涵着家风的内涵。而这些家风的表现又是与国事、时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风,还突出地彰显出孝友仁爱、淳厚朴实。杜甫在给其兄弟、子女、友朋等诗作都有这些家风的叙说与教诲。
1.宗族的凝聚
2.兄弟的情谊
3.对晚辈的教诲
(三)《杜工部墓系铭》与杜嗣业对杜氏家风的弘扬
注释
:①⑤(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30-932页、第932页。
②(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361页。
③胡可先:《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64—268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25-1030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99页。
⑧(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二四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3页。
⑨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