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探讨

2018-03-03党素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就业观院校职业

党素芳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就业观是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途径以及就业空间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70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盲目乐观,就业目标过高,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从而影响了就业质量。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尤为必要。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

1.1 就业目标脱离现实

1.1.1 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就业目标一般包括收入状况、个人发展空间、就业部门和就业区域等。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将职业理想等同于职业现实,职业目标定位偏高,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就业。从笔者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对于就业区域,20%的学生首选经济发达地区,70%的学生首选省会城市,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愿意回家乡或到基层就业。对于就业单位,65%的学生首选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国企等。对于收入状况,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期望的月薪远远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薪水。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与就业市场需要不符。

1.1.2 就业目标存在盲目性 很多高职毕业生因缺乏对就业形势和自身的正确认识,确定就业目标时存在盲目性,不能综合考虑自身能力、素质对职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个人兴趣、爱好,不能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就业目标;有些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而是将某些同学的择业标准作为标准,盲目攀比;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

1.2 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就业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就业主体在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一种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希望通过尽快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收回教育成本。因此,他们在就业时把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作为首要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56%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增加砝码,75%的学生认为就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就业的目的是奉献社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就业时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在选择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对于就业区域,20%的学生首选经济发达地区,70%的学生首选省会城市,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愿意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或到基层就业,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对于就业单位,65%的学生选择有实权、经济实力雄厚、个人发展空间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国企等,过多地关注含金量和社会地位。官本位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选择管理岗位,不愿意去生产一线,这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背离。这些学生很少考虑就业目标和职业定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是否与自己的素质及能力匹配,是否能发挥个人的潜质。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不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1.3 就业心态不好

良好的就业心态是科学的就业观的必要因素。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通过招聘会、公招、熟人介绍、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但也存在一些非正常化途径,如拉关系、走后门等,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观。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把就业希望寄托于家庭,认为拉关系与走后门是最佳途径;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认为在学校只要混一张文凭,家人就能帮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些学生希望跟关系好的同学应聘到同一个单位,以后有个照应;有些学生低估自己的实力,对自己没有信心,无法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学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成绩好、获得的荣誉多,自然应该找一份好工作,而忽视自身特质,导致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

1.4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与能力欠缺。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认识不全面,对环境把握不准确,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虽意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很少结合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及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任课教师普遍较年轻,缺乏工作经验与阅历,很难与学生分享实质性的求职、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欠缺。

2 对策

科学的就业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国家和人民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1]。

2.1 政府方面

2.1.1 完善就业机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与管理权限以及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权力和义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及基层就业;建立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指导和监管,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用工歧视等现象;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准确度;加强法制建设,从根本上杜绝就业的非正常操作,走出“拼爹”怪圈,打破阶层固化。

2.1.2 创造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趋势,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不具备创业资本,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手续审批、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提供便利;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培训等服务,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2 学校方面

2.2.1 优化教育资源 通过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理想信念等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政策,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素质、能力等,并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合理确定职业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有效衔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此外,各专业教师应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入手,进行职业角色培养,提高就业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2.2 加强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某项活动策划的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教育[2]。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创业意识教育,把创业意识教育列为重点,融入就业观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及其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业硬件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咨询、服务等,与创业孵化园合作,组织学生去参观与实践,增强创业信心。

2.2.3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当前,高职毕业生大多是“95后”,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室、在线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等方式缓解学生的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

2.3 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大赛,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与实践能力,为求职打下基础;到企业实习,提高操作技能。此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为就业增加砝码。

3 总结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还存有一些偏差。为此,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要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就业观教育;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科学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谢演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重构[J].教育现代化,2016(20):259-260.

[2]闫素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重构[J].教育探索,2012(10):144-146.

猜你喜欢

就业观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