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测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

2018-03-02董晓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

董晓颖

〔摘要〕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运用心理测量的课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心理测量在心理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意义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26-02

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他们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分析其心理特征、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测量主要运用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疾病诊断等方面,很少涉足于心理课堂。笔者认为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将它合理地运用于心理课堂,相信定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

一、心理测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称比奈-西蒙量表。此后,心理测量便在心理学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还是心理评定量表,它们作为一种搜集资料和评估心理问题的工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一对多的活动,它的主题具有普遍性,使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虽然心理测量作为一种严谨的科学工具,在使用人员、使用对象、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我们仍可以使用一些简短的心理测验来辅助相关主题的教学,以丰富课堂,使课堂形式多样化,增加课堂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尝试运用心理测量的课例分析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兴趣”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一般在课堂上我们都会通过“寻找兴趣岛”这个情境引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特点,了解与自己职业兴趣相一致的职业。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光通过“兴趣岛”的选择和霍兰德六种职业人格特点的介绍,学生很难清晰地认识、了解到自己的职业兴趣特点。一堂课下来,所得到的感悟和启发非常有限。

于是在高中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兴趣万花筒”中,我在介绍完职业人格特点以后,便引入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让学生进行当堂自测,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尤其解释说明,诸如“SIA”和“SAI”、“RAI”和“RIA”,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所涉及的职业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见下页表格)。同时通过霍兰德职业六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当自己的兴趣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无法完全契合的时候,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

课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表示之前完全没有想过兴趣与专业、职业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结合,职业兴趣测验仿佛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了解个人职业兴趣特点,解决兴趣爱好与职业要求的理想结合的门,这对自己高一学期末“七选三”,甚至对今后的专业、职业的选择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在今后的心理课上多点类似的心理测验,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自己。

三、心理測量运用在心理课堂的意义

结合课堂纪实,将心理测验引入心理课堂,笔者发现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第一,加强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正确的科学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优势和不足、性格特点、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全面的自我认知,更好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通过测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心理测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平时经常会通过报刊、网络和各种相关书籍所刊载的心理测验题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情绪、兴趣、人际关系、吸引力等进行测量,以期待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而在课堂上教师提供心理测验给他们,会大大提升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部分心理测量运用于课堂,有效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将部分心理测量引入心理课堂,为心理教师设计辅导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简便的、操作性强的心理测量来充实心理课堂。

四、运用心理测量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测量需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并符合测量的目的

由于每个测验都有其特殊用途和使用范围,因此我们运用测量前首先要对各种测验的功效及特点、优缺点有所了解,对一些缺乏信效度的量表要慎用。同时要契合课堂的辅导主题。比如,在学习动机的辅导主题中,可以用“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在帮助学生了解主观幸福感的辅导主题中,可以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等。此外,还要在测量时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年龄阶段、性别特点等,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简短、操作方便的量表进行测试。

(二)测量需要强调过程的规范化

在课堂中进行团体测验时,一方面需要营造团体轻松、良好的心理氛围,消除个别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教师需向学生说明如何完成测验,严格按照量表或问卷提供的标准化的指导语进行,切忌向学生解释过多或擅自发挥,避免在无意间给学生提供某种暗示和导向,影响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三)合理解释测量结果,避免“贴标签”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说过:“心理测量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心理测量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做好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工作。比如在本课例中,有的学生可能在做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后,便认为自己只适合结果中所列出的几种职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这显然是对测验结果的误解。我们应该准确地告诉学生测验结果只是帮助个体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提出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而不是对个体能够从事职业的全部介绍。此外,在进行一些性格、气质、能力等测验时,教师也需及时对测验结果做出准确而积极的解释,避免有些学生因为结果中的个别负面词语而给自己贴上消极、负面的标签,从而误导自我认知。

五、小结

综上所述,将心理测量引入心理辅导课堂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只要我们操作规范、运用合理,心理测量在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心理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宁波,315202)

编辑/丁 尧 终校/李益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
中学化学“新学课”课堂时间分配课例分析及策略研究
类比推理教学课例(数学)分析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
提高高中英语文本多元解读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心理课的课堂效率
例谈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和模式
以“助”促学做学习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