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2016-12-29邱益曼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教学目标重构

邱益曼

【摘 要】对课例进行深入分析无疑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为此,通过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反思,来质疑其编写意图的模糊性、写生学习的不果断性,以及利用照片的不科学性。对该课例教学目标的重构也为我们引出了亲情造型、深入观察、想象背景及表现亲情等一系列教学设计进程。

【关键词】课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构

《画画亲近的人》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浙美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二册第18课的课题。笔者在教学中深感该课例的编写似乎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其中的二大方面做些思考与探索,来推进这个课例的深层剖析。

一、教学目标反思

1.反思课例设计意图

课例设计意图分析。细读相关资料,笔者认为编写者其实是想让学生通过“初次的观察”来学习人物画方面的写生知识与技能。这即是这个课例的定位,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所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如果离开了“观察写生”这一特征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回到幼儿园时最熟悉的想象画学习。那样的话,这一课例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也没有什么新意可言,最多要求学生在想象画中加入一点感情因素。

为此,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应该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通过观察来进行绘制人物,主要是人物的脸部表情与大的动态。这样的学习内容设计就能充分体现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在美术学习方面的质的飞跃:一是突显了小学美术的学科性,让儿童初次建立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二是训练儿童感知对象的眼睛,培养科学理性的绘画素养。

2.质疑教学目标论述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与此课例相对应的《教师用书》的“教材分析”中却发现了编写者似乎矛盾的描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物的表现还属于第一课,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有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

质疑一,编写意图的不确定性。编写者的最初意图是学生“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要求教师似乎要充分顾虑他们的想象画的属性。这让我们质疑编写者的教学重点倾向不明确,似乎有在观察与想象之间举棋不定之感。

质疑二,利用照片的不妥当性。我们知道,在美术造型方面的学习,训练儿童的眼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能通过模特所摆放的亲情动作来进行描绘那会更有意义,因为这一方式更加符合美术创作中的“绘画性”与观察性,突出美术本体的语言。同时,学术界是反对美术创作中直接使用照片的,对于初学者,使用照片更是有误导的重大危害,因为学生会形成认为画画就是画照片等一系列不良观念。

质疑后的反思。如上所述,如果教师能设计“亲情造型”的人物组合,那就更加能让亲情在课堂中视觉化,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的观察与体会,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是画照片。再则,出现“亲情造型”对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增加美术教学的视觉化等等都有独到的作用。

为此,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重点时,不能模糊,即想让学生进行想象,又希望能通过照片来进行观察,这样的话,反而不能让学生明确这一课例到底是以想象为主,还是以观察为主。可见,上述的“难点”论述是有矛盾的,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以观察为主来进行人物画创作,再融入亲情造型的动态摆放,实现“画画亲近的人”真实之场景。

3.重构教学目标内容

由于与浙美版美术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师用书》中没有设置明确的“三维目标”,为此,下面笔者尝试用三维目标来具体列出其要义。

知识与技能。知识,学生理解从观察的角度来描绘人物的特征;技能,学生能初步掌握观察的技能,包括对脸部的局部观察与对人物整体的动态感知。

过程与方法。过程,说说亲人的形象特征,学生扮演亲人之间的亲密造型,指出亲密的动态特点与描绘的要点,结合想象侧重观察来进行创作,评价作业;方法,欣赏优秀作品中的亲情表现,说说亲近造型的动态特征,观察动态造型,描绘亲近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增进对亲人的关注、体验亲人之间的亲情,培植自身的爱心,做一个情感丰富、善于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仔细观察人物,深入关注与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及其大的动态;难点:人物的动态与表情中所包含的情感表现,并尽量体现亲人物之间的亲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有了上述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以期学生们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1.说一说,说出亲情

这是导入环节,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亲人照片,简要说说其中的故事,激发他们回忆家庭亲人间的亲情,为他们的后续学习进行铺垫;二是教师激发学生们表现亲情的情绪,并让他们保持高度的求知状态;三是揭题《画画亲近的人》,引领他们进入本课学习。

2.玩一玩,玩出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要求学生对所描绘对象脸特征与表情的深入观察。这部分主要也有三个环节。

一是仔细观察同桌的脸有什么特征,他们的表情如何?教师可以风趣地问: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长得都不相同,请你们仔细观察同桌的脸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一说,让人一听就忘不了。然后,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着重从脸型、五官、发型、服饰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是归纳脸型。让每位学生感知自己的脸型特征。教师出示各种脸型的卡纸。虽然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但基本形状却有一些相似的,请学生看老师拿出的一个脸型,再请属于这种脸型的同学就站起来。

三是依型填脸。请几位学生在对应的脸型中添加同桌、亲人或自己的五官、发型、神态。这能迎合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多感官参与学习与认知,进行深入观察,去关注与发现人物脸部的典型特征。

3.看一看,看出方法

这部分教学主要也有三个环节。

一是欣赏摄影作品,观察人物动态。课件播放“与亲人游玩”、“妈妈牵着我的小手”、“爷爷送我去学校”、“爸爸背我上楼梯”等亲人的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间的动态特征。

二是欣赏绘画作品,学习动态表现。通过欣赏,学生能初步了解优秀作品是如何通过动态来表现亲近与亲情的。教师播放绘画大师及小朋友的作品,挑选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王友政的《悄悄话》、阎萍的《母与子》、李慕白的《小画家》、米勒的《一家人》等,以及具有此类主题的儿童画。

三是观看老师示范,学习造型技法。选择一个脸型,对其添加服饰和动作,表现出亲近的画面。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逐步认识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与各种表现手法来大致表现“亲近的人”。

4.画一画,画出创意

为了能充分体现“通过观察来进行表现亲人之间的人物作品”,笔者设计了在教室中摆放三组二个人物的造型。其中每一组中的二个人物分别扮演有亲情关系的“亲人”,如兄弟、姐妹、姐弟等等。然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观察与创作。人物的场景倒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进行添加。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前面观察到的表情特点进行创作,并要敢于大胆表现。此外,教师要认真巡视与辅导,及时鼓励学生的大胆表现与想象,对于部分典型作业应及时反馈,以给没有头绪的学生一些借鉴等。

5.评一评,评出提高

由于本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课堂作业不能提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评价,则是以教学目标来引领,要求学生的作业是否有了所描绘对象脸部的典型表情与大致的动态关系。同时,在这一环节,我们应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今后要逐渐建立起观察身边的人与物的这样一种绘画造型观,逐渐脱离只有想象没有观察的绘画观。

三、结束语

尽管本课例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但限于篇幅,笔者只能对该课例的上述几大方面做一点肤浅的分析与反思,希望同行也一起来剖析这一课例!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教学目标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类比推理教学课例(数学)分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