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效用规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启示

2018-03-02赵建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4期

〔摘要〕基于经济学效用规律,文章概括出学生边际效用心理活动与总效用心理活动。有鉴于此,分析得出学习心理的三种属性,即生活实践性、动态性与饱和性。最后,文章尝试性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学理念的拙见,即效用评价体验教学理念和效用首因效应教学理念,以期对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总效用;边际效用;效用体验教学;效用首因效应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04-04

就国内学者而言,针对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研究已有多年,在此期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当前研究中,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新时期中学生认识的变化与一般讲授式教学的矛盾、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与传统领域重复式研究的矛盾等,那么如何解决以上提及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从学者研究的角度看,有的基于理论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有的基于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有的作对比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多数是重复式,而且研究的内容相当普遍。基于经济学效用规律与心理关系的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中的效用进行梳理并探析,将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此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帮助。

一、效用的诠释与再认识

(一)效用的詮释

经济学中的效用,指人们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服务,所产生的心理满足程度,即商品或服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2]。也可理解为,个体因外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主观评价,是一种主观感知。

另外,效用大小也有标准。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大小可以测度,标准就是效用的统一计数单位(until)[3]。外在因素对个体产生效用大小均可以借助效用计数单位衡量。例如:①某人想吃一块巧克力为10个单位;②想买一套房子为20个单位;③高考成绩不好为50个单位;④找不到工作为30个单位。前两个数量化单位表示个体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具有的最大化愉快感或满足感;后两个数量化单位表示个体对已发生过的事情产生的最大化非愉快感或非满足感。

对效用概念的阐述,我们有必要说明总效用、边际效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4]。我们暂且将总效用心理活动理解为个体通过一定量商品、服务等外在因素,所产生的心理总满足程度或总消极程度[3]。而边际效用,指个体通过一定增量的商品、服务和活动等外在因素,即持续增加,直到最后增加一个单位因素后,给个体带来满足程度或产生消极情绪的增量[5]。

(二)效用的再认识

从心理活动角度分析,边际效用也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外在因素,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4];总效用心理活动是基于边际效用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因其边际效用影响,总效用伴随着变化,而表现出愉快还是消极。为了回答效用与人们心理活动的关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厚俊教授做了一次实例[3]。假设某人很久没有吃巧克力,现在很想吃,设定在一小时内吃巧克力的块数,对其产生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参见下表1。

从表1可知,个体在单位时间内(一小时)吃9块巧克力,对个体产生的总满足程度是27个效用单位。从开始起,随着个体吃巧克力块数的增加,个体产生的总满足程度也越来越多,即总效用递增。但吃完第7块,再吃第8块时,总效用并没有增加,仍为28个效用单位。在这个意义上,个体吃巧克力产生的效用满意度达到饱和点。吃第9块巧克力时,总效用反而递减,这说明最后一块巧克力产生的效用减少。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继续吃巧克力,他体验到愉快感与满足感会越来越低,继而产

生厌恶感,最终形成消极情绪,此时边际效用心理活动与总效用心理活动均降低。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结合表1,我们可以作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关系图,如图1所示。

刘厚俊[3]研究发现,效用与心理存在相关性;武成坤和张春瀛[4]的研究也表明,效用的变化,导致个体心理活动产生变化。结合图1,我们尝试提出边际效用、总效用与心理活动的三点关系:一是,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不断增加,持续产生心理愉快感;二是,边际效用等于零,总效用达到最高点,即饱和点,个体心理愉快感最佳;三是,边际效用小于零,总效用开始下降,产生厌恶感。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6],我们理解的效用,会对个体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大于零指边际效用能对个体产生积极心理影响[7],此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等于零是边际效用对个体不产生影响,即边际效用已经完全作用于个体,个体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小于零是指边际效用继续将某外在因素作用于个体而出现厌恶感,最终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

鉴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某事件、某活动对个体产生的外在效用与其自身心理活动存在相关性[3]。基于此,我们探析效用对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经济学效用下了解学生学习心理

了解并深化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学科,进行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论探究,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工作。因此,有必要针对效用中暗含的心理活动的生活实践性、动态性及饱和性,进行尝试性分析。

(一)学生学习心理的生活实践性

学生学习心理的边际效用生活实践性是指个体凭借自己经验、主观能动性等个人因素,从事或涉及一种活动、事件的增量,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它规定着个体总效用心理活动的变化,即前文提及的边际效用(局部)与总效用(整体)的关系。endprint

当前,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业、理想中学习形式和实际学习形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就会对学科产生错误认识,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1]。基于边际效用与总效用,存在局部与整体关系,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的因素,我们将其理解为,边际效用心理活动(局部);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将其理解为总效用心理活动(整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后,他们的边际效用处于小于零的位置,即出现负性情绪,此时教学者应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消极因素,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即让他们的边际效用心理活动都能大于零,从而,以此延缓消极情绪的到来。其实,构成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从边际效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分析中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会发现,学生出现积极或消极情绪存在周期性特点。在积极的因素下,高度愉快感过渡到低度愉快感,最后对此产生一般感知;在消极的因素下,高度负性情绪过渡到低度负性情绪,最后对此产生一般感觉。因此,从根本上看,学生学习心理的教育,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借助边际效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继而把握学生情况。

(二)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性

边际效用心理活动是构成总效用心理活动的因素。故此,我们从边际效用心理活动的角度进一步探析学生学习心理。

图1中,我们看到边际效用是个体随食用巧克力块数的增加,而在心理上体验到愉快感,并呈现递减趋势。但对于个体而言,在一定时间内,总效用愉快感与满足感仍在上升,总效用的上升有助于个体心理活动水平的提升。另外,边际效用心理活动从最愉快感过渡到没有愉快感,直至产生反感的消极情绪,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边际效用,其心理活动具有动态性。

在当前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如学习目的、学业困难、学习期望压力施加在他们身心,导致消极情绪,学生心理活動呈现最高负性情绪过渡到中等负性情绪,最后形成正常心理状态,学生可能长久产生对学校生活的消极认识。对于此类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教学中要能认识到学生心理活动处于动态性的哪个阶段,即学生边际效用心理活动处于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的哪个阶段,纠正学生错误认知,让学生战胜其困难,建立自信,积极向上。

(三)学生学习心理的饱和性

学习心理的饱和性,主要指个体边际效用处在零的位置,而总效用处于最高点。我们将其理解为,边际效用对个体产生愉快感的增量或产生消极情绪的增量,已达到最大化。

同样,由上图得知,个体吃巧克力块数增多后,他体验到巧克力所带来愉快感的增量慢慢降低直至到零。处于零的位置,如果再增加巧克力块数,个体慢慢会产生对巧克力的厌恶感。因此,我们尝试性将处于零点的位置,称为饱和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遇到使自己感到积极或消极的因素时,在开始阶段,一般这种感觉都很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性可能越来越小,直到边际效用趋于零。所以教师应该正确看待积极和消极因素,适时把握学生边际效用的位置,从而形成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经济学效用对教学的启示

对经济学效用的再认识以及对学生学习心理三种属性的探讨,为心理健康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此,我们来探析在经济学效用启示下的教学观。

(一)效用评价体验教学观

陈佑清在《体验及其生成》一文中指出,体验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因为体验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对已有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的过程,而经验只是主体形成对客体客观的把握[8]。建立效用评价体验教学观需借助相应活动,并科学组织和设计,也就是将学生积极的或消极的认识或生活经历,提升为一种生活经验,再逐步过渡到一种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对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改造,这一过程,可以达到了解学习心理、形成有效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如若没有学生体验的过程,就谈不上真正的教学。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教学活动相匹配,在其体验的水平上能更好地进行重视评价的作用和心理活动介入时机。有研究指出,合适时机的评价能强化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指标和模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9]。个体遇到对其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因素时,他的总效用心理活动不断上升,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遇到积极或消极因素后,其边际效用心理活动慢慢递减。如果教学者能够正确而适时地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积极活动的体验,并对总效用心理活动形成客观认识,从而使得积极总效用心理活动最高点不断被延伸,消极总效用心理活动最低点不断回升。这样个体会不断体验到积极愉快感,学习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上升。

(二)效用首因效应教学观

基于边际效用规律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效用首因效应教学观,这不仅可以丰富理论,也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而后,各国学者都趋于将首因效应定义为,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以后认知产生影响[10]。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有研究认为,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它与教学存在联系,当不同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个体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10]。我们知道,边际效用心理活动在产生之前,个体自身会有一个数量化单位,即个体对从事活动,开始时会有期待感,并存在一个最大程度,它是个体对开始参与活动形成的最大投入激情。根据边际效用心理活动逐渐递减规律[5],个体最大投入单位越大,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可能被越长。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在学生产生效用心理活动之前,教学者对个体要从事的活动可积极地宣传与鼓励,消除学生可能存在的消极认识,以便能够更好促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即学生的边际效用心理活动能够在开始阶段就增加愉快感的数量单位,并达到最高。这可以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活动形成积极的动机,并激发自身的欲望及潜能,另外,把握好效用心理属性,可以延长学生学习参与时间,以便于让个体从开始就不断强化自己边际效用心理活动的强度,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综上所述,效用评价体验教学观与效用首因效应教学观,是从经济学效用的视角探析并构建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观,也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学中可能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霍米薇. 对口单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2):148-149.

[2]余斌.论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基本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8(8):45-48.

[3]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武成坤,张春瀛.基于心理、效用二因素的免费营销模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1):35-37.

[5]陈威.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J].金融经济,2011(8):84-85.

[6]武成坤,张春瀛. 基于心理、效用二因素的免费营销模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1):35-37.

[7]赵建章.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4.

[8]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9]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6-37.

[10]吴春磊,沈娟.试析首因效应与大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1,684(18):187-188.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弘扬中等专业学校,扬州,225002)

编辑/丁 尧 终校/李益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