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涌现理论的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研究

2018-03-01魏琼琼罗公利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魏琼琼 罗公利

[摘 要]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是企业在超越实体边界的更广范围建立的动态“价值创造超系统”。基于系统涌现理论,将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分为5个维度: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基于5个维度构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对我国213家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偏低。

[关键词]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4-0049-06

On the evaluation of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system based on emergenc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membrane enterprises in China

WEI Qiong-qiong 1, LUO Gong-li 1,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system is a super system of dynamic value crea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enterprises in a broader range beyond the physical bounda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emergence, the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ive dimensions: survival ability, adaptation ability,  synergy perception ability, synergy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future competitive situation predic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five dimension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systems are constructed, and which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213 membrane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value creation ability of membrane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low.

Key words:the enterprise value co-creation system; value cre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actor analysis

一、引言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是企业在超越实体边界的更广范围建立的动态“价值创造超系统”,它由每个复杂的、独立的系统作为构成要素,依赖相互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网络关系彼此交互共同完成同一价值创造任务并达到响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价值共创体系所有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凝聚效果,远远超过单独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1+1>2”的系统作用表现即体系的涌现现象。价值共创体系的成功与否是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和测量有助于企业客观认识自身价值共创体系的优劣势,也有助于揭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涌现现象与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优化价值共创体系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配置,有效提高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Zott C. 等学者以商业模式的概念定义价值共创体系[1]。Hamel和Oster Walder是商業模式系统论的典型代表,Hamel提出的核心战略、战略资源、顾客界面、价值网络四要素模型[2],Oster Walder提出的九要素模型[3]和Chesbrough提出的价值共创体系六要素模型,都从价值共创体系要素以及要素彼此关系方面抽象分析了价值共创体系的内涵[4]。关于价值共创体系的评价,一些学者从系统流程或系统整体等视角进行了分析。Amit和Zott认为价值共创体系是超越企业运营边界的运营体系,从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三个维度对体系进行评价[5]。Godjin则以参与价值创造的主体之间的价值流动为视角建立了利润和效益二维评价模型[6]。Mhaaevan将价值共创体系看成是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7]。孙连才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建立了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文化和价值创造六个维度的价值共创体系指标评价体系[8]。Morris提出价值共创体系要素匹配性是价值共创体系成功的关键[9]。薛维峰把价值共创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描述了其涌现特征,并指出应从客户需求响应质量、响应速度与灵活度、盈利能力、自由现金流、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10]。陈学猛等通过分析价值共赢的六个竞争优势提出了价值共创体系评价的一个有效标准[11]。

虽然已有学者对价值共创体系评价工作展开了诸多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已有研究以传统竞争环境为背景,以单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理论基础,不适于当前的超竞争复杂动态环境,难以精确地描述价值共创体系中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其次,基于传统理论的静态性价值共创体系评估方法无法真实评估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基于系统视角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评价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动态演化和涌现的整体系统特征。

系统的涌现理论为企业跨越实体边界与价值共创者组成的价值共创体系的整体属性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从涌现理论出发,针对超竞争环境中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运行特点,以是否保持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为评价标准,对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当前复杂环境下的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涌现理论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评价研究的适用性

(一)涌现概述

我国古代老子就有“有生于无”的系统涌现思想的论述。国外许多著名学者如Holland J. H.和Casti J. L.等都对涌现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涌现的概念框架[12-13]。所谓涌现,是指系统整体上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涌现是当代复杂性科学[14]的一个重要概念。涌现产生的原因是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属性、行为、特征等。涌现具有层次结构,高层次具有的特征在被分解的低层次的组成部分内就会消失,即涌现不可从部分预测和推断,也不能反推部分。因此,涌现是反应系统整体特征的客观现象,但整体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只有系统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非加和性特征才是涌现。

(二)适用性分析

涌现现象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企业经营系统同样也存在涌现现象。张智勇研究了物流产业集群的涌现机理[15],逄永辉总结出企业系统组织创新的高层次涌现的机理[16],胡有林阐述了企业集群创新涌现的机理模型[17],李明睿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视角,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及其涌现概念模型和度量模型[18]。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是由众多商业要素、多个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组成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各个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交联[19],在体系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整体的涌现特征。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功能与属性决定了整个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从系统涌现角度分析,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取决于参与企业价值共创活动体系的要素、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差别已不是仅局限于生产要素方面的差距,而是企业参与的价值共创体系之间的差距。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取决于个别要素的竞争力,而取决于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的能力即系统的涌现。所以从系统涌现的角度而不是从系统各要素的角度去评价价值共创体系更能反映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小。

三、基于涌现理论的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的总体原则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指企业内外所有参与价值共创的主体按客户价值主张投入生产要素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20]。影响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因素有:参与价值共创的成员、设施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价值共创体系的网络组织管理水平,企业外部环境与技术等客观条件。在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基于以下原则:评价不应从体系的构成要素或是部分系统的绩效去判断,而需要基于系统涌现理论,将全部价值共创者置于网络整体框架之內进行综合把握。从体系整体功能出发,着重突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对快速变化环境的敏捷适应特征。

(二)评价概念模型及价值创造能力内涵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涌现主要体现在价值创造能力的涌现行为上,因此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就是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涌现的评价。

1.涌现分析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涌现指由价值情报探测及分析系统、协调控制系统、协同生产系统等构成的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整体所具有的超越各组成系统的能力。借鉴穆勒提出的判断涌现存在与否的三个判据[21]:可加性判据、新奇性判据和可演绎性判据[22-23],将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涌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价值共创体系继承与各组成系统的能力,但其能力指标不是系统级能力指标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非线性的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改变值。第二个层次是价值共创体系具备的而单个体系组成系统并不具备的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在体系的整体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上。

2.涌现评价概念模型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涌现主要表现于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涌现出的价值创造行为。从涌现角度来分析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要考虑体系价值创造的基本要素及为客户进行生产或服务的连续动态过程。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子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体系级价值创造能力。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主要包括三类指标,即价值情报探测及分析能力、体系协调控制能力和价值协同生产能力。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是子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系级的价值创造能力是体系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最终涌现出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两类指标: 一类是继承类涌现的价值创造能力指标,继承于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包括价值信息协同感知能力和价值协同生产能力,此种能力虽然与系统级价值创造能力相似,但从来源上说,它是两个相关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其指标的数值不是相关系统价值创造能力指标的合计值[24];另一类是非继承类涌现的价值创造能力指标,包括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体系生存能力和体系适应能力,是由体系内的组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结果,单个系统并不能独立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是体系层次上涌现出来的新质的价值创造能力。以继承类和非继承类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依据,两类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涌现效果越佳,其价值创造能力越高。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涌现评价概念模型

3.价值创造能力内涵

根据以上分析将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分为体系生存能力、体系适应能力、价值信息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的内涵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前文分析,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评价模型

选择因子分析法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能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x=AF+X                                                          (1)

式(1)中,,

,                                            ,

因子得分数值计算公式为:

F=A-1(x-X)                                                      (2)

综合性评价指标值计算公式为:

(3)

上述公式中,为因子项,为特殊因子项,为观测变量,为因子载荷,为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将F总评价值设定在[0,10]上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公式为:

(4)

由于所使用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此,本文用提取的公因子作为反映各指标最大程度信息的综合指标,因子数值越高,则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四、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膜分离产业指应用膜分离技术的产业。本研究对象为我国膜分离产业内企业(以下简称膜企业)。数据来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现场调研,通过走访企业,参加2018年膜产业峰会、2018年青岛国际水大会获取膜企业的调研问卷。另一部分数据通过膜产业的相关协会等机构的统计年鉴获取。

在进行大规模的调研之前,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提炼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指标的5个维度,并对每个维度的测量指标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对膜工业协会推荐的专家及企业高层领导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完善部分测量题项,再依据对20家企业的小规模预调研,最终确定更易于被调研者接受的问卷的题项。大样本调研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完成,问卷全部采用现场询问方式由膜企业的领导人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填写。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2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7.3%,量表的数量同时也满足量表做因子分析的要求。

问卷样本企业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0种膜分离相关产业。样本基本特征如表3所示。

2.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问卷设计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企业概况。第二部分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测量题项,问卷对测量题项采用Likert7级量表打分(最低分1为非常差,最高分7为非常好)。考虑到企业一般不愿意透露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的数据是通过真实数据情况和Likert7级量表数据相互印证的方式,核对后确认取值的。第三部分为被调研者的开放性建议。

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各项检验和因子分析。先通过因子分析测算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值,再进一步明确价值创造能力的结构和主要成分。

(二)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

在对各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得出企业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而且要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类,这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既可以研究我国膜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在行业中的地位,又可以研究各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膜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因此,首先通过综合得分总体分析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情况,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判断每一个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影响因素,找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路径对策[25]。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Bartlett及KMO检验(见表4)。然后对5个维度20个测量指标的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见表5)。由表4可知适合做因子分析,由表5可見指标设计合理有效。

表6、表7为因子分析结果。表6显示,旋转出2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和,因此可知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5个一级指标能缩减为2个因子。由表7可知,第一个因子主要对适应能力、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4个指标赋值较高;第二个因子主要对生存能力1个指标赋值高。由对的4个指标和的1个指标的分析可知,主要反映企业价值共创体系自身的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而反映价值共创体系自身基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解释了全部数据的63.892%,表明适应能力、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是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1.总体评价

根据公式(3),将各因子对方差解释力作为权重对两个因子进行加权,可得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综合性指标评价值:

根据公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得分映射到[0,10]区间上,可得:

具体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示213家样本企业的整体情况上来看,我国膜企业的价值共创体系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均值为6.2301;得分处于均值之上的企业为92家,得分0~4分的企业35家,4~6分的44家,6~8分的89家,8~10分的45家。这表明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总体情况偏低。

2.结构评价

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二维结构。2个主因子、能更为精准地描述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两方面情况,可根据每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基本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和提升。

五、结论

本文基于系统涌现理论构建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和主因子评价值进行分析和计算。主要结论如下:

基于系统的涌现理论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这样的评价能够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评价价值共创体系的优劣,更适用于当前的复杂环境,体现企业价值共创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敏捷适应性。

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可分为基本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两部分。前者对企业价值共创体系影响很大,是企业生存能力的综合体现,后者是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适应能力、协同感知能力、协同生产能力、未来竞争态势预测能力的综合体现。

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研究,不仅能了解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综合性评价值,而且能掌握各能力维度的具体状况,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评价我国膜企业价值共创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为提升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Zott C,Amit R, 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37(4):1019-1042.

[2]Hamel.Lead the Revolution[M].MA: Harvard Buiness School Press,2000:156-198.

[3]Oster 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ch[D]. Lausanne: Université de Lausanne,2004.

[4]Chesbrough H W. A better way to innov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7):12.

[5]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493-520.

[6]Gordijn J, Akkermans J M. Value-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exploring innovative e-commerce ideas[J].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2003, 8(2):114-134.

[7]Mahadevan B.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2(4):55-69.

[8]孫连才,王宗军.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下企业商业模式指标评价体系[J].管理世界,2011(5):184-185.

[9]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726-735.

[10]薛维峰.系统涌现与商业模式竞争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2(S1):60-61.

[11]陈学猛,丁栋虹.国外商业模式研究的价值共赢性特征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143-149.

[12] Holland J H.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J].QuarterlyReview of Biology,1998,31(1) : 113-122.

[13]Casti J L. Would-be worlds: toward a theory of complex systems[J]. Artificial Life & Robotics, 1997, 1(1):11-13.

[14]李士勇,田新华.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5]张智勇,何景师,桂寿平,等.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涌现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3):75-77.

[16]逄永辉.面向研制能力提高的 B 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7]胡有林.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涌现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 10):183-186.

[18]李明睿,可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涌现度量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8,31(1):31-35.

[19]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0]明新国,王鹏鹏,徐志涛.工业产品服务价值创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1]金士尧,任传俊,黄红兵.复杂系统涌现与基于整体论的多智能体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32(3):1-6.

[22]Ueda K.Synthesis and emergence: research overview[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2001,15(4):321-327.

[23]金士尧,黄红兵,范高俊.面向涌现的多Agent系统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学报,2008,31(6):881-895.

[24]夏璐,邢清华,李响.区域反导作战体系涌现评价模型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12,40(3):24-28.

[25]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新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