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控“三点”,顺学而教
2018-02-27袁永定
袁永定
传统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向学生机械灌输,学生没有自主性,以致于在“教学”的词眼里只有“教”没有“学”。真正的教学实际上是两件事,即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两个对象,包括了教和学两种活动。真正的教学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有效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立场,适应学生的需求。
一、把脉学生兴趣热点
“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一些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导致在学习中理解困难,认识不到位;二是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学习动力不足,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爱为学问之始。”只有喜爱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要把脉小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爱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热点出发,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促使幼儿乐意学、主动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境性强,好动性强,好胜心强,他们的兴趣热点在于一些操作类、竞争型、游戏化的活动。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兴趣热点,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讲述数学小故事、组织游戏活动、开展竞赛性的活动,让数学内容趣味化,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二、把握学生认知基点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学教学如同建设高楼大厦,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固,是不能够建设起高楼大厦的,即便强行建起的高大建筑都会倒塌。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而不能有悖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教师要把脉学生认知基点,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获悉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把握学生认知基点,就是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即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可以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实现有效对接。确定学生认知基点,可以让教学有章可循,让教学方法更加適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点,我们必须精心研究学生,剖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测试的方法来把握学生认知基点,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能当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了解学生肚子里有多少货,还能够吃多少?判断学生能否完全消化?从而有效确定教学内容、目标、难度、容量、方法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实效。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画圆。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点、线、面、轴对称图形等概念,生活中的各种圆形实物也是学生对圆认知的基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从生活中的圆入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带领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在形象的感知后,组织学生与已学平面图形比较,从而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的特征。在学习画圆时,依然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先让他们借助硬币、胶带圈等实物画圆,再逐步过渡到用圆规画圆。从认知基点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三、把控学生思维盲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增加思维含金量,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提升思维活跃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盲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盲点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空白点与阻滞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若停滞不前,思维出现凝固僵化,说明此处存在思维盲点,思维盲点若不能消除,问题势必不能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此时,需要我们伸出援手,为学生点拨引导,助力学生突破思维盲点,飞向成功的彼岸。在把握到学生思维盲点后,我们要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和手段,设法消除学生的盲点,我们可以直接提示学生思考方法,也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引导学生自我设法突破思维盲点。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2、3、5 的倍数特征后,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0,这三个数各是多少?许多学生见到该问题后一脸茫然,显然他们遇到了思维盲区,我们并没有提示他们如何解决该问题,而是请他们小组合作讨论,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集体的力量真是厉害,他们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涌现多种方法。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要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教。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瞄准学生的兴趣热点、认知基点和思维盲点,把握“三点”,为学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