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艺术与高校思政的应用研究
2018-02-27李柳漪
李柳漪
摘 要:本文通過对赣鄱艺术与高校思政的基本内涵和融合理念进行研究,探索赣鄱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根据江西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寻求江西艺术+思政的应用方式,从艺术思政课程建设、艺术思政体系建设、艺术思政品牌建设三方面提供相应策略。
关键词:赣鄱艺术 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赣鄱艺术思政致力把江西艺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融合,通过艺术美育的手段来促进思政德育的发展,是在新时代下丰富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有效方式。以赣鄱特有的红色文化为底蕴,采用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及综合艺术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和全方位开展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江西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不同资源相互融合能充分提高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教学内容。整合江西红色艺术资源与高教资源,最终实现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目标,提升高校师生的政治素养及艺术修养,传承赣鄱红色基因。
一、赣鄱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赣鄱艺术思政的融合理念
赣鄱艺术思政理念,是把江西的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方式相互融合,把赣鄱艺术资源转变为高校思政的教育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高校的教育技术环境与师资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江西众多高校拥有艺术院系和艺术类教研室,为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艺术思政的理念重点在于赣鄱红色文化、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具体的应用策略就是把思政内容通过具有赣鄱特色的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方式展现给高校师生,把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使美育与德育相互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江西拥有众多优秀的红色文艺精品,高校思政工作要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树立赣鄱艺术思政理念,全面提升高校的思政工作质量。思政教育的发展既得益于江西地方经济的进步,也能促进赣鄱艺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赣鄱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江西高校虽未明确提出艺术思政的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已对艺术与思政的融合做了一系列探索。典型的代表有井冈山大学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展现了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斗争历史,该校师生还运用摄影及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参与政治理论的学习。2018年江西各高校纷纷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活动,除采用朗诵的艺术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外,还根据红色家书进行谱曲演唱,通过音乐的形式传播赣鄱红色文化。南昌师范学院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设立“五青”思政工程建设,其中“清影艺堂”就是把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举措,这些都属于赣鄱艺术与思政融合的先行探索。
思政工作是面向人的教育,要充分考虑新一代青年学生的性格特质、个性心理、成长背景、时代环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从艺术思政理念的宣传、艺术思政师资的培养、艺术思政课堂教育方法的改善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完成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本使命。
赣鄱特色的经典艺术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和传统精神,是实施思政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思政工作的关键就是春风化雨了无痕,就是让学生在艺术思政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共鸣。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密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相较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美术展览、歌舞活动、戏剧比赛、电影观赏、朗诵演讲等都是非常直观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打动新时代下青年学子的内心。
(三)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优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道德完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发展师生对马列主义的感知。通过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艺术思政的融合能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艺术修养。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能加深学子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在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作用下,让青年学生增强对红色传统的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拥有共同的立德树人目标。艺术教育主要作用于人格的完善,历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格的净化作用,强调以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的情感和心灵。思政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树人,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能有效利用赣鄱地区的红色资源,传承好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
二、赣鄱艺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
落实赣鄱艺术思政理念,除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外,最终要体现在日常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建立艺术思政课的师资团队,其次要探索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与思想政治课堂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师可尝试承担思政教学课程,实现艺术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艺术思政课程的考核可适当加入艺术创作,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要通过网络及新媒体手段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把艺术思政的课堂从高校辐射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增强江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艺术的多样形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互动,调动青年学子了解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师生重温革命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发挥赣鄱红色资源的特有优势。
(一)高校艺术思政课程建设
艺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协同性发展,可考虑把艺术主题创作纳入思政课堂教育内容。不同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来设计课程内容,比如讲解中国农村改革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创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把中国农村改革形势的判断、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等思政学习内容,通过自主艺术创作设计和绘制图片的方式,增强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戏剧影视系的老师在讲解多极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时,可以指导学生编排微小品和动漫微电影,用更形象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国的现实处境。
(二)艺术+高校思政体系建设
艺术+思政是江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是赣鄱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探索,是江西高校艺术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应秉承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构建江西高校的艺术思政体系,需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制度,明确艺术思政的师资队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在各自工作范围内践行艺术思政的理念。輔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力量,要利用好高校现有的红色艺术资源,把更多与党的精神及政策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向青年大学生进行宣传推广。在大学生主题班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把具有赣鄱特色的红色音乐、动漫、电影、赣剧、采茶戏等融入班会内容。
思政教师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的专职教师,可以聘任艺术专业名师,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向更多学子讲解中国热点问题。与名师的观点交汇,能开阔高校师生的眼界,能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中国问题。
(三)高校艺术思政品牌的建设
通过艺术思政品牌建设,发挥品牌价值和集聚效应。江西高校的艺术思政品牌,需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赣鄱文化和艺术特色为核心,通过品牌建设凝聚人心。发挥艺术的审美娱乐和教育作用,增强学生对党的各项理论政策的吸引力,让思政教育逐渐渗透进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辐射广度。
塑造赣鄱艺术思政品牌,要突破传统思政课与思政教育模式,让江西青年学子成为思政工作的主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教育内容方面,以思政课程和红色艺术资源相结合,建立音乐、美术、摄影、戏剧、朗诵、体育等新型教学案例库,制订相应的艺术思政教学方案,以此充分体现赣鄱高校艺术思政的特色。
通过音乐会、摄影展、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实施艺术思政教学计划,各高校可结合自身艺术资源制定相应的思政建设方案。比如拓展艺术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师生间互动,运用微博、微信、直播网站等新媒体技术,构建艺术思政网络平台,推动艺术思政的品牌化建设。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豫章师范学院的交响乐团,江西科技学院的舞蹈团等高校的艺术院团,都应从节目的编排和取材方面加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艺术展演和经典讲堂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动艺术思政的品牌建设,从而更好地传承江西红色基因、发扬赣鄱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崔华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确立整体视野[J].新疆社科论坛,2017(10).
[2]刘晓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水平的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3]李辉,陈三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