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构建善引真思的数学课堂
2018-02-26刘海艳
刘海艳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支架,建构知识联系,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本文主要阐述了支架教学的原则,以及在初中课堂中搭建支架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支架;引思
支架,是工人建造建筑物使用的能提供支持的暂时性平台,当房子造好后,这些支架就会被拆掉。在数学学习中,“教”就是支架,教师也要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达成目标,而当学生能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要拆掉支架。教师为学生引入探究问题,引学生进行探索,通过必要的诱引,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法借助于“支架”的帮助,运用有关资源与工具进行探索,去主动解决问题。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我们没有分析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没有发挥“引学”作用,对学生强灌硬输,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
一、数学支架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要由学而教,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为学习新知而具有的知识技能,了解學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准学习起点,并确立哪些可以略讲,哪些需要重点讲。支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以问题为中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也没有真正的思考。教师要将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支架,再将支架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交流等活动沿着问题支架步步攀升,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知。
3.力求情境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借助自己的认知经验去同化所学的知识,从而促进参与意识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开放,也让学生掌握了新方法、新能力。
二、支架构建的有效策略
1.落脚于“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找到学生不能独自解决而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的问题,通过支架教学,学生能独立解决困惑。教学是引领学生从现有水平到潜在水平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强拉硬拽,是通过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指向,让学生在转化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内容时,我们要采用递推的方法逼近学生的起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区”。将学生的“最近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出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思考步步走向深入。如果直接出示较难的问题,学生就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要通过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实现顺利的过渡。在数学教学中,一些例题解题的思路显得简单,学生总会对其不屑一顾,他们的思维也会停滞不前,他们有自得之感,学习动力不强,我们要挖掘他们的“最近区”,让他们的思维失衡,以激发他们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学习过程也是在平衡与失衡之间转化的过程,当学生习得新知后就会产生满足之感,也会产生暂时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新的问题打破后学生又获得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通过拼一拼、量一量等方法明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我问学生“六边形内角和是不是360度”“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等问题,我们将他们的“最近区”向“目的地”进行有效的引导,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我们要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学习知识,因而在课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在下课后我们提示学生去巩固己学习的新的内容,并以问题将课内与课外串联起来,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探索新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支架”的搭建,看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打开学生的经验储备,让这些经验在学生的头脑中得以闪现,使这些知识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发生联系,为新知的学习进行充分地准备。支架的搭建是为了实现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转化,学生的新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能自觉地认同与接纳。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是学习新知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认知结构不够完备,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困难,我们就要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失衡。对于函数等抽象概念的学习,教师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内化。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质的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情境突破难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搭建直观支架,如运用几何画板测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让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发现。
3.营造攀爬式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营造攀阶式的情境,让学生在“跳一跳”中可以触摸,能让学生借助于“支架”领悟数学的本质。问题要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过程。“支架”的搭建要由易到难,将问题进行巧妙地分解,让学生能轻松地达成目标;要由此及彼,让学生进行类比,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能由浅入深,步步紧逼,逐步接近目标;能由表及里,挖掘本质。教师要善于构建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材料联系起来,让枯燥的数学融入丰富的生活知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学中,我以儿歌“青蛙”导入,让学生说说“任意只青蛙怎么唱”。我为学生搭建情感支架,贴近他们的经验世界,自然地导入学习内容。接着我让学生用火柴棒连搭正方形,让学生说说搭建2个、3个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100个需要多少根?搭x个需要多少根?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问题支架,让学生分组探索,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支架的搭建,让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区,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再撤去支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恰当的支架引领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智力、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制造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课堂焕发生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拾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2]曾茂林,王体华. 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