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谍战剧《伪装者》和警匪剧《使徒行者》的对比研究

2018-02-26史星晨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使徒警匪谍战剧

史星晨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2015年8月31日,一部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抗战时期上海滩国、共、日三方的殊死较量的电视剧《伪装者》,火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而早在《伪装者》收视大红的一年前(2014年8月25日),作为港星林峰离开TVB的告别之作和佘诗曼重返TVB的回归之作的时装警匪电视剧《使徒行者》,聚焦在灰色地带下挣扎求存的警队卧底生活的剧情内容,使得该剧以30.5的跨平台收视率成为当年TVB年度收视冠军。不同题材的电视剧,却有着同样令人激动的剧情。

一、叙事策略

谍战剧,是以间谍的秘密地下活动为主题,包含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暴力刑讯等元素的影视剧,多根据现实事件改编,以惊心动魄的情节、曲折离奇的悬念等优势深受观众喜爱。

(一)创作语境

时尚元素在电视剧中从来不会缺席,不同时代尊崇的时尚元素也不一样。《伪装者》在剧中运用了极具现代感的时尚元素来展现人物造型,包括服装和饰品,更不乏对男性角色明台、明楼的各种西装、风衣、礼服以及各种帽子和手表等的展现,让观众大开眼界;而女性角色于曼丽和汪曼春等的惊艳出场更是让观众热血沸腾,整部电视剧遵循不脱离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巧妙地融入时尚元素,很好地做到了对红色经典的解读。[1]其次,整部剧的叙事场景丰富多彩,客机机舱、军营、影楼、办公室、舞厅和咖啡馆等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地点都是重要剧情的发生地。在这种充满时尚和流行元素的场景中,一段发生在上海滩的惊险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二)叙事特点

从叙事特点上来看,一般而言,“电视剧整体时空安排主要有顺叙、倒叙、交叉式叙述三大类。其中交叉式又可分为单线、双线、多线,甚至辐射式、套层式等等许多种类。”[2]《伪装者》采取双线叙事的策略,通过映照、对比、交叉和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剧中的男主并不是唯一,而是由明台与明楼二人共同担任,并各自引领一条主线推动剧情的发展。明台的主线是被“强制”加入军统接受训练并回到上海完成间谍任务;而明楼的主线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卧底,潜入军统内部并且出任汪伪高官,在日本人、汪伪政权之间周旋。两位主人公处于一种互不清楚对方身份、互相猜疑对方情况的状态,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戏剧冲突。

警匪剧是以警察和匪徒为主线,围绕刑事案件侦破、打击黑社会犯罪等主题,剧情通常贯穿警察和匪徒之间的斗智斗勇的影视剧。TVB警匪剧的处理方式更加注重贴近生活,通过对人物的多角度展现来贴近和触动观众的心灵。其在叙事策略上往往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打破二元对立局面。香港经典警匪剧主要由警与匪、卧底与警察、卧底与匪这三组基本关系构成,其中“警与匪”的关系在香港警匪剧中是最基本的二元对立关系。二元对立的叙事是通过展现警察与匪徒的矛盾冲突来展开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卧底角色的加入使得原本二元对立的局面发生变化,让警匪剧的创作空间多元化,情节更为紧凑,故事推理更为复杂和烧脑,更好能迎合观众的收看心理。

第二,设置、揭晓悬念。电视剧在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冲突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人物冲突还是事件冲突,一是为了让故事情节变得紧张激烈,二是为了调动观众收看的情绪,保证收视率。而设置悬念和揭晓悬念的过程恰恰能更好地呈现冲突性。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利用了卧底这个形象来将其作为一个设置和揭晓悬念的核心要素,赋予卧底叙事功能。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卧底的身份问题更是茶余饭后探讨的对象,“身份”逐步成为悬念设置的关键点,通过身份设置悬念,最后又通过身份来揭晓悬念。在《使徒行者》中,“卧底”这一身份在被赋予某种叙事功能的同时已经是设置悬念之时,故事以“卧底”为核心塑造要素,选取了卧底的“身份”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卧底如何在黑白两道之间行动、卧底在面对是非时的所作所为、卧底的真正身份以及谁才是真正的卧底等内容设置悬念,并让这些悬念在不同的故事场景中发挥作用。借“身份”设“悬念”,以“身份”揭“悬念”,[3]让电视剧的叙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尽可能避免出现让观众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的现象。

二、身份认同

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人而言,政治文化身份认同是在长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而对于港人而言,似乎并没有如此的自然而然。[4]身份是一个人存在的标志与象征,身份认同是自身和社会(他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不管是内地的谍战剧还是香港的警匪剧,卧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剧中卧底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是截然不同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所谓的“英雄”梦,我们对英雄的崇拜从来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对于谍战剧来说,在长期的卧底生活中,卧底在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同样会存在迷茫与困惑。但在谍战剧《伪装者》中,卧底就是主角,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会在身边无数个配角的配合下完成任务,并不存在完成最终任务时不能对其身份进行公开一说,我们还会对其进行表扬和赞赏,因为在剧中,卧底所承受的更多的是如何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完美地完成任务的压力,基本上看不到他们会为最终身份不能公开而困惑。

但香港警匪剧就不同了,成为卧底传达出的却是更多的无奈与辛酸,与其相伴的是对身份不确定的焦虑感。《使徒行者》里的卧底们在为恢复真正的身份而不断努力,他们内心时刻表达着对悲惨命运的诉求,承受着尽快结束卧底身份恢复真正身份的煎熬,然而随着卧底任务的逐步完成,这种情感诉求和内心煎熬并没有得到缓解,[5]得到的却是上司信誓旦旦的承诺和遥遥无期的等待,甚至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删除档案信息处于无间地狱。从他们身上,观众看到的是这些人为了获得原始身份的一种渴望。

三、传播价值

电视剧既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现在有网络视频加入市场阵营中,电视剧的热度仍然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一是在于电视剧对受众来说最具收视黏性,也最普及;二是不管谍战剧还是警匪剧,除了剧中敌我双方的智力博弈和心理较量之外,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大批受众的认同。

(一)弱化主人公“神”一样的形象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虽然是英雄,也不免瑕疵。智勇无双、正义凛然的标签对于英雄们来说太过于普通了,过于完美、不切实际的英雄会让观众产生不真实感,为此可能落下不好的口碑。例如,电视剧《麻雀》中对于中共卧底陈深的塑造就很受人诟病,给观众一种太过于完美的印象,因此显得很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伪装者》中明台的“不靠谱”与《使徒行者》中爆seed哥的“浪荡不羁”的形象,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并由心底生发出对英雄的敬佩,从另一面也在向人们传递一种要合理看待英雄人物的价值观。

(二)女性的作用不断加强

不管是谍战剧还是警匪剧,人们往往都会不自觉地认为这种戏都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的角色并不是那么受重视。就算有女性角色,也往往是以一种妖娆魅惑的形象出现的、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美女特务”,女性角色总是处在“边缘”状态。近些年来,学界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谁说女子不如男”,无论是《伪装者》中的大姐明镜、中共锄奸小组的程锦云,还是《使徒行者》中的钉姐,利用性别来制造矛盾,在加大剧情矛盾冲突的同时为剧情增添了色彩。这些剧对女性角色的重点描述能够加大社会对女性的关注。

(三)对权力机构的审视和思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制定往往需要特殊的机构来协同完成,这其中,谁都想掌握主动权。如今谍战剧与警匪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出现卧底这种职业的原因在于普通大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规则的制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其中又有多少的利益牵扯。为了造福大众,卧底在谍战剧和警匪剧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要在巨大的压力下顶住背叛与误解,因为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些,代表正义的人民便没有证据将那些做不法勾当的人绳之以法。所以编剧在塑造卧底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在表达一种让受众对权力机构进行审视和思考,这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公开还有待我们去建构。[3]

四、结语

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其作品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审美追求都是它得天独厚的地方;同时我们对二者进行比较之后,也认识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与叙事策略上的不同,在坚持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时也要多借鉴其他优秀作品,使中国的电视剧在未来欣欣向荣。

[1]王传领.从《伪装者》论当前谍战剧的探索与创新[J].艺术百家,2017(1):228-230.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0.

[3]唐旭.香港电影中的卧底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公衍梅.卧底身份认同和精神认同的双重困境[J].电影文学,2016(18):52.

[5]蒋逸文.浅析TVB警匪剧和国产谍战剧的卧底角色塑造——以《使徒行者》和《黎明之前》为例[J].大众文艺,2014(24):174-175.

猜你喜欢

使徒警匪谍战剧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瑞士新使徒教堂
“警匪”“谍战”齐上演,督查战线谱新篇
脑洞超市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光影使徒
论《湄公河行动》中男性形象的塑造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
《解救吾先生》 201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