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
2017-04-12周斌
□周斌
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
□周斌
谍战剧是当前活跃在屏幕上的一种类型影视剧。谍战剧热播的背后也带来不少隐忧:模仿太多、创新无力、粗制滥造、篡改历史。谍战剧应该在题材上有所创新,有深刻的人文情怀与理想高度。谍战剧的创新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谍战英雄接地气;反面角色也应去脸谱化;情节烧脑才吸引人;谍战也要有笑点;谍战走心又养眼。
谍战剧;隐忧;出路;创新
每年的九月、十月,电视屏幕上都是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剧目,在这些剧目中,谍战剧占了绝大多数。2016年也不列外,各大卫视的电视剧编排也是“谍影重重”,扎堆上演,而且播出平台也由以前的电视台独播转变成网络和电视台多平台播放。这边《麻雀》还未结束,那边《胭脂》《双刺》就已经开播了。热播的主旋律谍战剧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谍战剧《麻雀》自2016年9月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在省级卫视电视剧排名中收视率一直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均在2%以上。
一、谍战剧的现状
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类型影视剧,一直以紧凑烧脑的剧情、步步惊心的节奏、多重伪装的人物、真假交织的情报、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让观众欲罢不能。现在热播的谍战剧继承了建国后一系列的“反特片”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看点。谍战剧里可以看孤胆英雄入虎穴,看敌我特工勾心斗角,除了特务和卧底,悬疑和猜忌,还有爱情和较量,厮杀和刑讯,各种元素的融入让谍战剧更加扣人心弦。
追溯起来,最早的国产谍战剧始于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之后谍战剧开始陆续在荧屏上出现。多年来,谍战剧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引发第一波谍战剧热潮的是敌情剧,以紧凑烧脑的剧情取胜。敌情剧当以2005年的《暗算》为代表。
2009年热播的《潜伏》全面提升了谍战剧的综合品质,堪称谍战剧的巅峰之作。该剧收视率频创新高,也屡获大奖,掀起了谍战剧的第二波高潮。此后,不论是谍战剧的数量、质量,还是投资规模、演员阵容,都突然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之后几年,高智商的剧情将谍战剧提升到了新高度。《黎明之前》在强情节的叙事风格中大胆融入了美剧的制作概念,从而有了风格性的突破;《红色》引入推理悬疑,开创了谍战剧的新类型;《借枪》一反以往谍战剧的叙事风格,融入“平民视角”,使谍战剧更加生活化;《伪装者》创新性地将谍战剧偶像化,同时保持着高水准制作和表演,从而成就了又一部谍战片的经典。近五年来,谍战剧持续升温,“现象级”的谍战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部,让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收视节节升温。
二、谍战剧的隐忧
谍战剧的热播,让产量不断扩容,也带来了众多的跟风制作。许多制作公司从商业利益出发,认为谍战剧的制作风险比较小,因此纷纷上马,忘记了谍战剧本身应该承载的艺术价值,导致不少模仿之作,雷剧、神剧也迅速霸屏,题材重复、内容僵化、缺少创意。总结起来谍战剧有几大隐忧:
(一)模仿丧失创新
一部《潜伏》成功了,更多的谍战剧就跟风引入“假夫妻,真革命”的情节,后来就形成了“谍战剧+真假夫妻”这一模式。《伪装者》风靡一时,谍战剧就纷纷把主演的橄榄枝递给毫无演技的当红偶像。
这些跟风之作缺乏精巧的剧情设计和作品独特的风格;对韩剧美剧的盲目借鉴,也失去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要具备的文化品位和传统特色。创作一部优质的谍战剧往往周期比较长,光是剧本的创作就需要三到五年;剧本对编剧的要求很高,不是什么编剧都能胜任的。但现在很多编剧都没有接触过谍战、特工这个领域,只能通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来模仿创作。
(二)情节粗编滥造
谍战剧蜂拥而上,浮现出来的问题就是粗制滥造、情节离谱、逻辑缺失、脱离群众。一些热播的谍战剧甚至因为各种穿帮镜头和违反常规、漏洞百出、不合逻辑的情节遭到观众和网友的“拍砖”。《追捕》中的男主人公,其办公室一会儿在301,一会儿又在305;子弹射进钱包后居然还带着弹壳。《毒刺》的男主人公胸部中弹被抓,当时是铐在病床上的,还没救治就能自己醒过来了,然后挣脱手铐,打死好几个看守,劫持人质,最终成功出逃。《断刺》中,情报人员不是在街头巷尾,而是跑到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假扮瞎子算命打探情报。《智者无敌》里,地下党们竟然不是单线联系而是经常聚众开会,还与日本特务公开叫板。这些细节的纰漏和错误实在是贻笑大方。
(三)粗暴篡改历史
几乎所有谍战剧的剧情都发生在1935—1945年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重复生产,不少影视公司都在自己臆测的历史风云里闭门造车,对历史的篡改也花样百出。《悬崖》里不光有中统和军统的周旋,还有日军的加入,日军还与中统和军统合作。《智者无敌》中,共产党不仅与军统合作,还与日本特务合作。其实这一切都是与史实不符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情报机构会把情报和其他情报机构分享,合作更是不可能。
谍战片中的很多情报人员都气质超群,身怀绝技,每天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场所,身边帅哥美女相陪,动不动就谈个恋爱。其实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共产党的组织经费非常困窘,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奢华生活,可剧中谍战人员的生活完全歪曲了中共地下工作历史。再者,对于谍战人员来说,他们会最大限度地追求“普通化”而力戒“特殊化”。谍战剧对谍战人员形象的刻画是完全不符合中共地下工作原则的。这样演绎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与误读,也是对先烈们的轻慢与亵渎。
三、谍战剧的出路
谍战剧发展下去会不会题材枯竭?观众会不会对谍战剧产生审美疲劳?谍战剧的出路在何方?其实从收视率来说,谍战剧的市场需求还很大,作为一个成熟的类型剧,它有着稳定的收视群体,不存在真正的审美疲劳。就像爱情喜剧、都市情感剧和家庭伦理剧一样,尽管都是婆婆妈妈嘻嘻哈哈,但只要故事讲得好,制作精良,就会有人追着看。
笔者认为谍战剧首先应该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在差异化上下功夫。比如,《于无声处》涉及的是国安题材,《借枪》反映的是一个谍战人员的生活,《密战》中观众能看各种高科技在现代谍战中的运用,《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则在谍战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小人物的人性光辉也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除此之外,谍战剧不能只有惊险刺激,还必须有深刻的人文情怀与理想高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地下工作者是最有信仰和理想的一批人,他们品质高洁,他们愿意为了信仰蒙受不白之冤,在艰难困境里选择了这种默默无闻、风险极大的工作,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应该是谍战剧的魂。在过往的岁月里,有太多隐蔽的真相不为人知,谍战剧要做的就是用不同角度,讲述不同的人物的故事,去反映我们先辈英雄的经历,把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而一部好的谍战剧,应该能够让观众在故事中确认精神和信仰的重要,这在商业片横行的今天,代表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谍战剧还是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的。
四、谍战剧的创新
十多年来,国产谍战剧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也开始“华丽转身”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谍战英雄接地气
《暗算》的主演柳云龙说:“将过去高大全式的意识形态英雄变为有着人性弱点的智力超人,在这方面《暗算》可说达到了极致,这也是该剧最精彩的奥秘所在。”在谍战剧的外壳下,《暗算》更多的是浪漫主义者对爱情、对家庭、对信仰的哲学思辨,它探求的是平淡日常中生命的意义。
《潜伏》虽说披着谍战剧的外衣,却有着丰富的内核,在谍战以外,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人公在真实生活中追求理想又不断地与现实磨合的故事。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除了谍战人员的身份,就是一个向往家庭生活的普通男子。
《追击者》中常平安乍看是混迹街头的市井青年,实则是一个具有烟火气息的“谍报英雄”。他不像以往的谍报英雄那么缜密沉稳,时不时还在一些环节露出马脚,但是他有一种小人物特有的敏感嗅觉和来自底层社会的生活智慧。
小人物不“高大全”了,谍战人员的身份也多样化起来,有的是富家少爷,如《伪装者》中的富家公子明台;有的是教授,如《潜行者》中经济学奇才李正白;有的是家庭主妇,如《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王大花;有的是江湖混混,如《追击者》中的常平安和《麻雀》中剃头匠出身的陈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意间卷入战争,经过各种磨难和锻炼,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谍战人员。
对于谍战剧主人公开始走小人物路线的原因,《麻雀》编剧海飞认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我们的剧是做给普通观众看的,主角本身是个小人物,这会让观众在看剧的时候更具有代入感。”
(二)反角也去脸谱化
相对于谍战剧中的正面人物,其反派人物的设置也有规律可循。早期的谍战剧作品中,敌人都是邪恶愚蠢的,坏就往死里坏,线条单一,形象也像个坏人。但随着影视作品对人物塑造的升级,反面人物的智力值和武力值也在不断飙升,他们成为正面人物的对手就更加能映衬出正面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比如,《潜伏》中的李涯机智精明,《风声》中的宪兵队机关长年轻英武,《黎明之前》里的谭忠恕洞察力强,《麻雀》中汪伪特攻总部首领毕忠良有谋有略,机智勇猛。一众反派角色无不层次丰富,智勇均衡。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制造出主人公最难逾越的险境,也让整个故事危险频发,紧张度与吸引力不断升级。
(三)情节烧脑才吸引
“现象级电视剧”《潜伏》的悬念设置环环相扣,漏看一句台词都会看不懂后面的情节。以往谍战剧里常见的枪战、爆破等场面在《潜伏》中被有意回避了,观众看到的就是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就算只是分清敌友也要烧脑费不少心力。
《黎明之前》里的高智商博弈让不少观众感叹“终于不拿我们当白痴了”。该剧导演刘江称:“这是类型化更高的谍战戏。”剧中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的倒叙、情节的反转,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确实费脑子,但是也足够吸引人。
(四)谍战也要有笑点
在扣人心弦的惊险剧情中,加入一些笑点和幽默色彩,让整部戏张弛有度,无疑更能增添作品的魅力。《伪装者》中的梁仲春是军统变节过来的汪伪特工,他贪财好色、心思缜密,旸
(五)谍战走心又养眼
谍战剧故事险象环生,步步惊心,主人公多是心思缜密、行事谨慎,能巧妙潜伏在敌方为我方提供情报和便利的谍战人员,这就要求演员能够贴近人物设置,很多人物是双面的,内心戏很吃重,这对演技的要求很高,所以谍战剧大多由实力派的中年演员挑大梁。实力派演员浑身是戏,对角色的扮演饱满厚重。他们出色的演技往往让人沉浸在剧情中而忽略了演员颜值。
但是,随着剧网融合度增强,谍战剧的年轻观众不断增加,不少谍战剧开始倾向于选择具备高颜值的青年演员。特别是2015年由胡歌、王凯等当红小生担任主演的《伪装者》,提升了谍战剧的颜值,让观众觉得年轻版的“间谍们”也如此有魅力。
对于有“偶像气质”的谍战剧,有网友表示:“青春元素的加入,开启了谍战剧的新格局,不仅使得谍战剧的表演方式更加年轻化,也吸引了年轻观众去关注历史。”不过,也有网友并不买账,认为“偶像化的谍战剧是对谍战剧的一种亵渎”。业内人士则表示,“偶像+谍战”的谍战剧背后也要有好的剧本和精良的制作做依靠才行。李易峰这类偶像明星的加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自带话题和宣传量,另一方面也因稚嫩的演技广受诟病。不管怎样,谍战剧从高智商到高颜值的转变,能不能让观众买单,最终还是由市场说了算。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节目营销部)